字词 | 侍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侍郎官名,漢代郎官的一種。揚雄《解嘲》:“位不過侍郎,擢纔給事黄門。” 侍郎 侍郎秦、汉时郎中令属官置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郎官,皆执武器,为禁中警备与番守。除守备禁门外,外出则加入警备军。汉代少府置尚书郎官,由在宫中工作一年的尚书郎中升任,三年后升为侍郎,五年后则作为大县县官调任。魏晋南北朝时代,除郎官之外又置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隋代内史省的内史侍郎(副官职)与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副官职、同门下侍郎)之外,六部尚书之副职皆置侍郎。唐仿隋制,五代、宋亦仿此。后随三省侍郎制的废除,仅于六部置侍郎职(副职)。清末新设副大臣,侍郎废除。 ☚ 诔 文房四室 ☛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清涟渔夫。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康熙四十三年进士,因案牵累几论斩,以素有文名,入直南书房,后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免除奴籍,升内阁学士。乾隆时任礼部侍郎,后乞病归。著有《方望溪先生集》十八卷、集外文一卷。 侍郎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与郎中皆隶于光禄勋。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郎负责诸曹事务,或称郎,或称郎中或侍郎。隋代定尚书省分二十四司,诸司置侍郎一至二人,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制,以侍郎为六部 (曹) 尚书之副,诸司侍郎都改称郎。 ☚ 尚书郎 郎中 ☛ 侍郎 侍郎官名。始于汉代。隋唐至宋,为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副长官。但宋初仅为寄禄官,元丰改制以后才掌管本部事。其门下、中书侍郎并取代参知政事为执政官。参见“门下侍郎。” ☚ 尚书 郎中 ☛ 侍郎官名。汉代始置,原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省属官。唐代于中书、门下两省分置侍郎以为副长官(参详“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并于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侍郎一至二人以副尚书之职,其官品自正四品上至正四品下不等。高宗龙朔二年(662)曾分别将六部侍郎改名为司列、司元、司礼、司戎、司刑、司平少常伯,咸亨中复旧称。武则天时侍郎委任渐重。唐代中期以后,侍郎往往代替尚书处理省务,故其职能地位皆较前期有所提高。 侍郎 侍郎官名。此官秦汉时初置,为郎中令的属官,宫内近侍。隋唐时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侍郎是中书、门下省主官的副职(即中书侍郎、黄门侍郎),以及尚书省之下六部尚书的副职。宋元因之,明代随着三省制的废除,侍郎仅成了六部尚书的副职,每部置左右侍郎二人,秩正三品、清代侍郎改成了副大臣。例同上。 ☚ 大比 提学 ☛ 侍郎古代官名。秦汉时为郎中令之属官,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之属任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职。至明清时与尚书同为各部之堂官。 侍郎shì láng官职。中央政府各部的副长官: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兵部尚书。(九二·1191) 侍郎【同义】总目录 侍郎贰卿 侍郎 侍郎官名,汉代侍郎系郎官的一种,侍从于皇帝左右,为宫廷的近侍。汉东方朔《答客难》:“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官位只不过是个执戟的侍从官罢了。 ☚ 舐痔结驷 释智遗形,超然自丧 ☛ 侍郎shì láng〖名词〗 侍郎官名。秦汉时开始设置,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诸葛亮《出师表》:“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官职 官职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侍郎官名。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以宫中值宿、近侍、警卫为职守。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为郎中,满1年为尚书郎,满3年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职,官位渐高。至明、清,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清末始废。 侍郎 侍郎官名。汉代始置。初为国家各部门的文件起草的官员,自唐以后至清侍郎为吏、户、礼、刑、兵、工六部的佐贰官。《晋书·职官志》: “尚书郎: 西汉旧置4人,以分掌尚书。其1人主匈奴单于营部,1人主羌夷吏民,1人主户口垦田,1人主财帛委输。及光武分尚书为6曹之后,合置34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36人。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旧唐书·职官志二》: “吏部尚书1员,〔正三品〕; 侍郎2员,〔正四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尚书6曹,各置侍郎1人,以贰尚书,并正四品。国家定令,诸曹侍郎降为正四品下,唯吏部侍郎为正四品上〕。” ☚ 侍中 侍官 ☛ 侍郎 侍郎官名。最初置于汉代。侍郎与议郎、中郎、郎中等均属郎中令属官,原为宫廷近侍,平时主更直戟,宿卫殿门,侍卫宫廷,外出则加入禁军。东汉以后,又作尚书的属宫,初任称郎中,满一年后称尚书郎,满三年后称侍郎。魏晋南北朝时,又置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之副,黄门侍郎则始于东汉,时称给事黄门侍郎,职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掌管宫廷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晋时王国亦有侍郎,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隋代,内史省有内史侍郎,门下省有门下侍郎,尚书省亦置侍郎为尚书副职,官位渐高。唐代有东台侍郎、门下侍郎。明、清时侍郎官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末废止。 ☚ 中郎 左右中郎将 ☛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原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为侍郎。唐以后三省六部均以侍郎为其长官之副,官位渐高。至明清为正二品,与各部尚书同为本部长官。 侍郎shì láng旧时的一种官职。《本草纲目 ·郁金》:“李巽岩侍郎,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也。” 侍郎shi langvice-president of one of the Six Board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侍郎shì láng官名。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掌侍从,为宫廷近侍。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尚书令的属官有侍郎,掌起草文书。见《后汉书·百官三·尚书令》。魏晋尚书的属官皆有侍郎,还有散骑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见《晋书·职官志》。其后各朝多相沿。隋唐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都有侍郎,为其长官的副职。见《新唐书·百官一、二》,参看《隋书·百官下》。其后历代多相沿。明代侍郎分左右。见《明史·职官一》。清沿明制,见《清史稿·职官一》。 侍郎官名。❶为皇帝侍从之官。汉置,隶光禄勋,秩比四百石。 侍郎官名。西汉时始置四人,分掌尚书事。东汉时增至三十六人,除分掌尚书曹务外,还负责提出各种政事的处理意见,起草文件乃至诏令。曹魏时专掌尚书各曹曹务。历代因之,但所设人数不等,有时又改称郎或郎中。隋初,始于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设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务,值宿禁省。隋炀帝时改为尚书省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以为尚书之副。唐高祖时废。唐太宗贞观年间复设六部侍郎,协助六部尚书掌管本部事务,同时又在尚书省二十四司中分设郎中、员外郎之职。侍郎、郎中、员外郎统称郎官。此外,唐代中书,门下二省也设侍郎之职,分别为中书令和侍中之副。宋循唐制,门下及中书省侍郎为执政官之一。南宋时废。元丰改制前,六部侍郎为寄禄官,改制后才分掌本部事。明、清时与各部尚书同为本部堂官。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初为宫殿近侍,其后五官、左、右三中郎署与虎贲中郎将署均置侍郎,其秩略高于郎中。东汉至南北朝转为尚书的属官,尚书郎经过两年,称为侍郎,故其地位较尚书郎为高。隋炀帝把诸曹侍郎都改为郎,定侍郎为尚书的副职。中书、门下两省的副长官亦称称侍郎,官位崇高。明清时侍郎为正二品官,与尚书同为本部的堂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