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侍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侍读 侍读古代为帝王讲学的官员。唐代开元三年设置侍读学士,后废除。宋代太平兴国中期,设翰林院侍读学士及翰林侍读之官。明清两代沿置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读,是较高级的翰林官。 ☚ 开坊 哀毁骨立 ☛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济阴冤句(今山东荷泽县西南)。北魏文学家。与北朝文学家邢邵、魏收并称“三才”。二十二岁射策高第,补御史。孝庄帝即位,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因失职被革职。永熙中,任侍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末年,高澄引为大将军咨议。武定五年,元瑾、刘思逸等作乱,高澄疑子升知其谋,下晋阳狱,饿死。原有集三十九卷,另著《永安记》三卷,皆佚。明人辑有《温侍读集》。 侍读(一) 唐开元三年置侍读之学士,后废。宋初于翰林院设侍读官。元明皆因之。清则翰林院、内阁均有侍读学士及侍读。 侍读官名,专职给帝王讲学。分侍读学士、侍读两级。汉代始有侍讲。据《后汉书·和帝纪》载:“诏长乐少府桓郁侍讲禁中。”但这仅是称号,未设官。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以曹爽弟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唐始设集贤殿侍讲学士,讲论文史,并为皇帝顾问。宋沿置,于太平兴国年间,并设翰林院侍读学士及侍读官。由懂文学的官员兼任。元、明、清翰林院有侍读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侍讲四级翰林官。后来,清又在内阁中专设侍读学士、侍读、侍讲,与翰林官的职责稍有变化。此外,在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中也有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等事,合称进读。南朝宋还专设侍读博士,明改为伴读与教授。这类官员主要服务于帝王的经史修养,并不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但因是皇帝的近臣,其社会地位较高。 侍读 侍读官名。唐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掌讲读经史。《旧唐书·职官志二》: “集贤殿书院: ……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量、马怀素侍讲禁中,名为侍读。其后康子元为侍讲学士〕。”《明史·职官志二》: “翰林院: 学士1人,〔正五品〕;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2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2人,〔并正六品〕 ……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 ☚ 侍卫 侍讲 ☛ 侍读 侍读古代宫廷教官。始于唐代集贤殿书院之置,备皇帝“质史籍疑义”。太宗时,于晋王府设有侍读官,及为太子亦置,“掌讲导经学”。其后或置或废。开成元年 (836),改诸王侍读为诸王讲读,大中初复旧名 以后历代沿设。《能改备漫录》 卷二载: “侍读之始,本唐明皇开元三年七月敕,每读史籍中有阙,宜选耆儒博硕一人,每日侍读。故马怀素、褚无量更日入直,此侍读之始也。” 但还可上溯,以为侍读之名,“自梁朝已有之矣”。因《南史》载: “宜都王鉴初出阁时,陶弘景为侍读”。侍读之教职始设于何时,一般以唐代为确切。 ☚ 侍讲 直讲 ☛ 侍读侍讀shì dú南北朝时诸王的属官。《本草纲目·序例》:“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 侍读❶陪从帝王或太子读书并解答疑难。 侍读官名。始置于北魏,掌为皇帝、太子、王公讲经读史。西魏、北齐、北周沿置,南朝齐、梁亦置。唐为太子置此官,无常员。玄宗开元 (713—741)年间,在十王宅引辞学工书法者入教诸王,亦称侍读。 侍读官名。唐代始设置集贤院侍读,后又置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职在讲论文史,备皇帝顾问。宋代始于翰林学士院置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地位稍低的有翰林侍读、翰林侍讲,更低的为说书,惟说书不冠翰林院衔,只称崇政殿说书,都不是正官。太子官属亦有侍读、侍讲。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9年)诸王府亦置侍讲,以常参官充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为直讲。金于翰林学士院中置翰林侍讲学士、翰林侍讲,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读,始为正官。元于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都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明清翰林院的额定实官中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其地位较高,其下有侍读、侍讲。明制侍读、侍讲各二人,并正六品;清升为从五品,员额满州各三人,汉各四人。不实任讲书之职,其实任讲书者,须加以经筳官之衔。 侍读官名。 职源与沿革❶唐玄宗开元三年置侍读于集贤殿书院,备皇帝顾问史籍疑义(见《六典》卷9)。 职掌❶宋初之制,备皇帝顾问经史,侍读《文选》及词赋等。 品位❶宋初,依本官而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