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佩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佩绶pèishòu

一种彩色丝带,用来标志身份、等级,或佩系官印、勋章。汉制度规定,官员在外时,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里,绶带垂外。印绶是汉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汉制,皇帝佩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与此同;诸侯王佩赤绶,长二丈一尺;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长一丈七尺;千石、六百石黑绶,长一丈六尺;四百石、三百石皆黄绶,长一丈六尺;二百石黄绶,长一丈五尺;百石青绀绶,长一丈二尺。绶的佩挂方法为:制作时将它打成回环,使其自然垂下。汉代以后,佩绶制度被历代沿用,只是在颜色、质地、纹样、长度、织法等方面,各朝有着不同的规定。汉贾谊《新书》卷四:“上起,胡婴儿或前或后,胡贵人既得奉酒,出则服衣佩绶,贵人而立于前,令数人得此而居耳。”《后汉书·舆服志》:“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

佩绶

佩绶

帝后百官佩挂丝绶以作为装饰区别身份地位的制度。绶是由丝编织而成的,周代已经出现。天子与百官穿戴冕服、朝服时,必佩绶,戴于身后及两胁和腰带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后等参加大礼盛典时,所着礼服,也必佩绶。汉代的帝王百官出外时必须随身携带官印,印上系束有丝织的带子,这即所谓印绶。汉代的官印,尺寸较小,被称作方寸之印。佩带时装在绣有虎头纹样的皮制鞶囊中,用金或银钩垂挂于带旁。印绶多穿在身前身后的腰带上,自然垂挂下来,以便他人一望而知佩绶者的身份官位。佩带时因绶甚长,还要打成花结,以为装饰。有的则直接盛于鞶囊中。汉代的绶,都佩饰玉环。服紫印绶者,长三尺二寸,服墨印绶者仅长三尺。印绶带宽一尺六寸,它的颜色、长度和织法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皇帝的佩绶为夹杂黄、赤、缥 (月白)、绀 (天青) 四色的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汉代称二十根单纺丝为一首,首越多丝也就越细。诸侯王为赤黄缥绀的四色赤绶,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相国佩绿紫绀三色的绿绶,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佩紫白二色的紫绶,长一丈二尺,一百八十首,带金印;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白红三色青绶,长一丈二尺,一百二十首,带银印; 千石、六百石青赤绀三色墨绶,八十首,带铜印;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纯黄绶,长一丈五尺,六十首; 百石官青绀绶,长一丈二尺。由于紫绶、青绶是三公九卿等高官的佩绶,所以人们用 “纡青拖紫” 来比喻地位高贵。佩紫绶者又带金印,“金紫” 也就成了位居要津者的象征。汉代以后,佩绶制度被历代沿用,只是在颜色、质地、纹样、长度、织法等方面,各朝有着不同的规定。

☚ 佩饰   旒 ☛
000022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