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佤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佤族Wa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38.2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地。其中沧源、百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的部分山区,习惯上被称为阿佤山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佤语支,分3种方言。佤族民间体育活动有射弩、鸡棕陀螺、佤族武术、布隆、牛尿泡球、布球、能顿、莫海亚、重章撒、爬竿、顶杠、藤球、卓威达威等。 佤族wǎ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佤族wǎ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民族 民族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有人口351 974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散居在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讲佤语,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没有通用文字,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信仰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一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云南省建立了西盟、沧源2个自治县,并和傣族、拉祜族、希朗族等联合建立了3个自治县。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佤”、“布饶克”、“巴敖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史称“嘎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人口351974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或半山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布饶”、“拉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其创制了新文字。经济以农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上层住人,下屋关牲畜或饲养猪鸡。传统服饰,男子多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多穿贯头无领无袖衣和筒裙,喜戴银或竹篾制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脚箍等首饰。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崇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佤族因地区不同,其自称有“布饶”、“阿佤”、“佤 ”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地。、298,591人(1982)。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唐时称望蛮,分布在云南永昌一带(今云南西南部),先后受南诏、大理的统治。元明清时,称为“哈刺”、“哈杜”、“哈瓦”、“卡瓦”等,受永昌、腾越、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在近现代史上,曾与各族人民一起长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的斗争, 如1933—1934年曾举行反击英帝国主义者武装侵占班洪银矿的斗争(参见“班洪事件”)。解放前,西盟地区及澜沧、孟连部分地区,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确立,但还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沧源、澜沧以及耿马、双江等地区,已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的特征。永德、镇康一带,则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操佤语, 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阿佤、佤三种方言。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保留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基督教。解放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建立两个自治县,实现了社会改革。阿佤山已建立电站、中小学、卫生院等,公路交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盟、沧源2个瓦族自治县。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6县及西双版纳、德宏2自治州境内也有分布。人口为396610人(2000),其中男202626人,女19398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0人,大学本科412人,大学专科1249人,中专5866人,高中6330人,初中42689人,小学198010人,扫盲班29481人,未上过学73187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2507人,采掘业51人,制造业287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9人,建筑业49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7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43人,金融、保险业23人,社会服务业132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74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3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7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02人,其他行业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39人,专业技术人员54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8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6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2502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59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3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有3种方言,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佤族信奉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旱稻、水稻、玉米等3种农作物。 佤族 佤族佤族人口为3.5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 普米族 白族 ☛ 佤族 045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另有布饶、阿佤等自称。人口351974人 (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沧源、西盟两县,其他分布在澜沧、孟连、双江、镇康及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其族源与古代百濮有关系。唐代泛称之为濮子蛮。明清时称为古喇、嘎刺、哈瓦等。主要从事农业。建国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少数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保留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基督教。在近现代史上曾长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的斗争。1933—1934年举行反击英帝国主义者武装侵占班洪银矿的斗争,即有名的班洪事件。 ☚ 傈僳族 畲族 ☛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人口为298591人(1982年)。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种方言。现推广使用1957年设计的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云南古老民族之一。以农业为主,信仰原始宗教,19世纪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阿佤山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社会组织是原始的农村公社和部落。1950年获得新生,1954年以后相继成立孟连、耿马等四个联合自治县,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变化。 佤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地。298,591人 (1982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解放前,分布在沧源、耿马、镇康等地的已进入封建社会,西盟和孟连、澜沧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度残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和小乘佛教,保留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解放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建立2个自治县。阿佤山已建立电站、中小学、卫生院等。公路交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革除了剽牛和砍人头祭鬼等落后习俗。 ☚ 回族 仫佬族 ☛ 佤族wa zuWa nationality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351974人(1990),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等县。西盟、沧源为佤族主要聚居区,占佤族总人口一半以上。居于不同地区各有自称:居西盟、孟连者自称“阿瓦”、“阿卧”或“阿佤莱”;居镇康、永德一带者自称“佤”;居耿马、双江、沧源、澜沧者自称“布饶克”或“巴饶克”。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其先民可能是云南古代濮人的一支。唐代称“望蛮”,活动于永昌地区,为南诏地方政权辖地,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及原始农业。明清时称“古剌”、“嘎喇”、“哈喇”、“哈瓦”、“卡瓦”,受孟连长官司(康熙时升宣抚司)和耿马安抚司管辖,清末归镇边直隶厅统治。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永德、镇康等地佤族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孟连部分地区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地区属封建领主经济;佤族的中心区西盟以及孟连、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立,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佤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1934年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班洪银矿的武装斗争。过去相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也有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和基督教。新中国成立后,除在西盟、沧源成立佤族自治县外,还与傣、拉祜等民族建立联合自治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