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明初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关于三国故事,晋朝人陈寿的 《三国志》专门作了记载。南朝宋人裴松之为 《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轶事传闻。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表演,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关目。成于八世纪初的大觉的 《四分律行事钞批》,记载了死诸葛退生仲达的故事。刘知几说三国故事 “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850年所作 《娇儿诗》 中有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宋代三国故事已经盛传,苏轼 《志林》 中记载说: “王彭尝云: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三国故事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且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北宋时出现了 “说三分”的专门艺人霍四究。仁宗时有演三国的皮影戏。金元时三国故事被改编为戏剧,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所载金院本中有《赤壁鏖兵》、《襄阳会》、《大刘备》 和《骂吕布》 ,宋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中提到的南戏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刘先主跳檀溪》 。钟嗣成 《录鬼簿》 等书中著录的三国戏有三四十种。元至治年间 (1321—1323) 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分上中下三卷,约八万字。每卷有上下两栏,上栏为图,下栏为文。其中如刘关张太行落草、张飞喝断当阳桥等,民间文学色彩很浓。从结构情节看, 已粗具 《三国演义》 的规模。 此书开始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作为入话, 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枉杀功臣,韩信把状告到阴司,三百五十多年后仲相判韩降生而为曹操,彭越降生而为刘备,英布降生而为孙权,三分汉室。刘邦降生为献帝,为曹篡杀,前世冤案至此了结。虽然充满因果报应的神秘色彩,却表达了人民对枉杀功臣的不满。《全相三国志平话》故事简略,文字粗糙,但却保存了元代以前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三国演义》原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所引用的野史杂记,并吸取平话杂剧中的故事情节写作而成的。当然,其中也必不可免地熔铸了作者自己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它的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前面有弘治七年(1494)金华蒋大器(庸愚子)作的序。罗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有的芜杂,有的精细,但都以罗本为主,内容改动不大。明末李卓吾把罗本二百四十回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学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方法,对全书作了一次全面的加工润饰,使不少情节更符合史实,整个作品变得紧凑精炼,艺术性大为提高,拥刘贬曹色彩加重,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
关于罗贯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说: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明王圻的《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一说勤)王者。”清徐谓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关系。
罗贯中写过戏曲、乐府隐语,但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今存罗著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平妖传》,《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
从现有的材料看,罗贯中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生活的元末明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从他的作品看,《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绘成宽厚仁慈的封建君主,《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中把赵匡胤颂扬为“晓夜无眠想万方”、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揭露统治阶级内部“争名利使尽奸滑”,不满于“黎民饿死”、“贤能埋没”、“忠良枉死”的现实,说明他了解下情,同情人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愿望,另方面也说明他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纲常名教在其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 《三国演义》鉴赏   章回提要 ☛

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水浒全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其说不一。或曰罗贯中作,郎瑛在其《七修类稿》中持此说,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亦持此说; 或曰施作罗编,李贽在 《忠义水浒传序》 中持此说; 或曰施作罗续,金圣叹在 《水浒传序》 中持此说,或曰施耐庵作,胡应麟在其 《少室山房笔丛》 中持此说。目前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施作,但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至今尚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与罗同时,民间传说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
《水浒传》 的版本颇多。一百十五回 《忠义水浒传》 ,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 《三国演义》合刻为 《英雄谱》,称“英雄谱”本; 一百十回 《忠义水浒传》 ,亦系“英雄谱”本,内容与百十五回本大体相同; 百回《忠义水浒传》,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有天都外臣序,一般认为是祖本; 李贽批点的百回本,为嘉靖年间刻本;杨定见序本百二十回 《忠义水浒传全书》 ,出现于明天启、崇祯年间; 金圣叹腰斩之七十回本《水浒传》。
《水浒传》 与 《三国演义》 一样,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发展演变最后由文人改写成鸿篇巨制的,它的成书过程大约经历了自宋至明的数百年。
《水浒》本事《宋史》 多有明载。卷二十二《徽宗本纪》 :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二月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卷三五一《侯蒙传》 : “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卷三五三《张叔夜传》 :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chan)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 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 伺兵合, 举兵焚其舟。 贼闻之, 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以上三条,足证宋江等三十六人乃历史人物,且“横行齐魏”,威震朝野。又洪迈 《夷坚乙志》六载: “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命不赴, 归金陵, 疽发于背, 卒。 未几, 其所亲王生亡而复醒, 见蔡受冥谴,嘱其归告其妻,云 ‘今只是理会郓州事。’ 夫人恸哭曰: ‘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同“泊”)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乙志》 成于乾道二年(1166年) ,去宣和六年 (1124) 不过四十三年,虽“冥谴”系小说家言,但杀降固不容虚造。山泊健儿终局,盖如此而已。
但梁山好汉故事流传民间,即迅速传奇化了。《宣和遗事》 由撮录旧籍而成,故前集中所载梁山泊聚义始末,或为当时传写者之一种。其故事要点如下:
杨志、李进义(后作庐俊义) 、林冲、王雄(后作杨雄) 、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等十二人押送 “花石纲” 的制使,结义为兄弟。后来杨志在颖州阻雪遇困,卖宝刀时与一恶少口角厮斗,杨志杀恶少,被判决配卫州军城,被李进义、林冲等十一人救出,同上太行山落草。
北京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安国押送十五贯珠宝上京为蔡太师上寿,路被晁盖、吴加亮 (即后来的吴用) 、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八人用麻醉药醉倒,劫去生辰纲。因酒桶上有“酒海花家”字样,官捕晁盖等八人,幸得郓城县押司宋江报信得逃。此八人连结太行山杨志等十二人同上梁山泊落草。
晁盖感宋江之恩,派刘唐带金钗去郓城酬谢。宋江将金钗交阎婆惜收下,谁知阎与吴伟有私,得此把柄后更不避宋江。江怒杀阎、吴,题反诗于壁而逃。官捕宋江,江躲入九天玄女庙,得天书,上写三十六人姓名,除上二十人外,尚有杜千、张岑、索超、董平四人已上梁山,宋江又带了朱仝、雷横、李逵、戴宗、李海等五人上山。此时晁盖已死,吴加亮与李进义为首领。宋江带天书上山,吴加亮等遂推宋为首。此外,尚有公孙胜、张顺、武松、呼延绰、鲁智深、史进、石秀等七人,共成三十六员,而宋江却在三十六员之外。
宋江等既满三十六人之数,“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安。后有张叔夜招诱宋江等归顺,各受封诰,分任诸路巡检使而去,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又因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南宋周密在其 《癸辛识》中载有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其姓名与 《遗事》略异,如吴加亮已改为吴用,李进义改为庐俊义,阮进改为阮小二,李海改为李俊,王雄改为杨雄,与《水浒传》更为接近了。龚圣与的赞并无事实,只在绰号上作文章。但《序》 中说: “盗跖与江,与之 ‘盗’ 名而不辞,躬履 ‘盗’ 迹而不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这分明是说官不如盗了。且“赞”大有希望草泽英雄重扶宋室之意,如九纹龙史进赞曰: “龙数有九,汝有九纹,盍从东皇,驾五色云! ”又如小李广花荣赞云: “中心慕汉,夺马而归; 汝能慕广,何忧数奇?”
元杂剧里的水浒戏特多。如: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 (《录鬼簿》作《双献头》 ) 、《黑旋风乔教学》 、《黑旋风借尸还魂》 、《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诗酒丽春园》 、《黑旋风穷风月》 、《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演刘和》, 杨显之的 《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康进之的《黑旋风老收心》 ,红字李二的《板踏儿黑旋风》 、《折担儿武松打虎》 、《病杨雄》,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燕青射雁》,李致远的《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张顺水里报怨》,等等。以上剧目虽多不传,但从剧目可知在元杂剧中,水浒故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李逵戏特多,共十二种,且李逵的性格在各剧中是极不统一的。这说明元代是水浒故事发展的时代,也是水浒故事自由创造的时代,各位好汉的故事可以自由捏合,性格也可以自由塑造。
第二,水浒故事的中心部分,即宋江等上山的历史,山寨的组织与性质,大致都相同。这说明水浒故事的骨架已经形成。
第三,《宣和遗事》中的三十六人,到了元杂剧中,则成了“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巳足百八人之数,为后来的《水浒传》人物群打下了基础。
第四,在元杂剧中,宋江等人巳由“强盗”而变为“仁义”的英雄。这既可以看出元代民间的心理意识,又为后来的《水浒传》定了基调。
《水浒传》正是在水浒故事长期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缀合而成的,诚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 “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袟,使较有条理,可观览,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

☚ 《水浒全传》鉴赏   章回提要 ☛
000084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