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教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教伦理思想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后教徒尊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有感于社会的不平等(婆罗门教的四种姓制度)和人生的生老病死诸种痛苦及烦恼,而出家修道,寻求解脱,最终创立佛门。因此佛教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作为出发点的,是一种宗教伦理学。其主要内容是:(一) 消极出世的人生论。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人活着就是在八种苦难中受折磨,人死后还要在三道六趣中应果报。这种痛苦的生死轮回的原因不在外界环境,而在每个人自身的“惑”或“业”。“惑”就是俗世的烦恼和不明佛理的愚昧,“业”即指身、口、意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的正常的生理欲望、感情和行为。由惑而造业,人们现在所作的“业”,来世要依据其善恶性质得到报应,人们现世的遭遇和处境也是过去“作业”的结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穷人、富人、卑者、尊者都无有安时,没有幸福可言。现实生活是痛苦的,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俗世毫不值得留恋。(二) 人生的理想追求是涅槃,达到此境界,即可断绝一切烦恼,跳出生死轮回,成为具有常(永恒常在)、乐(无比欢乐)、我(自由的成佛之身)、净(无烦清静)四德的永生常乐之佛。(三) 佛性论。佛性论是关于什么样的人能达到理想境界的学说。对此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印度小乘佛教认为,一个人能否解脱不仅仅取决于今世行善,而需要经过严格的累世修行。不仅成佛很难,而且并非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根据,一阐提就不具有佛性。成佛过难,无疑会使佛教大大失去吸引力。大乘佛教则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主张。中国佛教的天台宗、禅宗等教派发展了这一观点,分别提出了“佛性本有”、 “无情有性”、“心性本觉”等命题,主张只要清除心中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成佛可以不在超世间,涅槃不用“灰身灭智”,只要领悟佛理,就能顿然成佛。(四) 解脱论。此设目的是要说明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和方法。也即是佛教道德的修养论。佛教认为,既然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自身的“惑”与“业”,故摆脱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字,去除“惑”,免作恶“业”。也就是说要认可厌世弃世的佛教义理,放弃世俗的认识和欲望,以佛理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五) 善恶观。佛教有着鲜明的善恶观。其区分标准是佛教义理。凡是符合佛教义理的思想、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具体来说,凡是会引起人的俗欲造成烦恼、痛苦,使痛苦扩大化、妨碍佛教修习的行为、思想都是恶的,反之即是善的,极善就是诚心信佛,消除了一切欲望,达到了一切皆空的觉悟境地。佛教还为出家在家的信徒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来引导人们积善行善防非止恶。大乘佛教还推出了理想的道德榜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但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得善报,以至修成脱离苦海的佛,避免得恶报,沦为畜生落入地狱。(六) 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数目繁多的戒律清规之中。其基础是佛教善恶观和业报轮回思想,其目的是求得脱离三世六趣轮回,其特点是禁欲。总的来说,佛教伦理思想是以佛教义理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都以是否能达到成佛目的为转移。在现实生活中,佛教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曾起到过协调人际关系,触发人的善良动机,激励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作用。但它毕竟是建立在颠倒的虚幻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宣扬的是消极的业报轮回,弃世成佛的思想,在阶级社会里,它很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