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光寺大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的主建筑东大殿历经十一个世纪的大自然洗礼,现仍巍然屹立,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为我国古建筑珍品。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式,正脊两端饰有造型遒劲的琉璃鸱尾,前檐中央五间设门板,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前檐柱础有雕工精致的覆盆式宝装莲瓣。檐柱侧脚(檐柱头微向内倾斜)和生起(柱列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升高)都很明显。柱头上直接放置硕大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拱之上结梁架,梁架被天花板隔为明栿(露明梁架)和草栿(隐蔽梁枋)两个部分。梁枋结构简洁合理。殿内的平面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分为内、外两槽。内槽是供奉佛像之地;外槽主要用于人们的朝拜,好像一圈回廊。外槽斗拱出一跳,内槽斗拱则出四跳。内外槽上部均有繁密的天花,与简洁的梁枋、斗拱结构形成对比。殿内佛座及佛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关系。整个殿宇形制和结构精巧纯熟,注重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集中反映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一般都将此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佛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禅寺正殿 天台庵 ☛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唐代佛教建筑。在山西省五台县豆村东北,五台山西麓的佛光寺内,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大殿坐东向西,高居土崖上,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宽17.66米,正面开5门2窗,上复单檐庑殿顶。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5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3座立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士等20余尊,均为唐代作品。大殿外貌,由于屋檐和缓地起跳,硕大的斗拱直接放在柱头上,出跳达四跳,给人感觉稳重而雄丽(见彩色图版)。 ☚ 大雁塔 独乐寺 ☛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东北二十五公里的佛光村佛光寺内,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所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栱宏大(其全部高度合檐柱一半)出檐深远,比例雄浑优美。殿内斗栱、梁架处理简洁。柱、额、斗栱、门窗、墙壁全用土朱涂刷,不施彩绘,格调古朴。大殿在构造做法、造型比例上,均集中反映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被称为中国建筑的“瑰宝”。此外,殿内的唐塑、壁画、墨迹也负盛名,与该建筑合称 “佛光寺四绝”。 ☚ 南禅寺大殿 敦煌莫高窟 ☛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据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时期,唐代曾受破坏,后陆续重建,大殿建于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长34m,宽约18m,是唐代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早、最典型和规模最大的建筑,构架由下、中、上三层结构叠架而成,下层为内外柱标高相同的柱网,以柱头阑额相互连成内外二圈矩形的单层骨架,上面以纵横相交重叠达四五层的柱头枋形成井干式框架,落在骨架上,上下间以斗拱穿插交织,形成中层结构网,上面是以斗拱架起的屋顶骨架,三层骨架相互配合组成建筑的主要结构,三层结构网使外檐斗拱层层出挑高出柱顶很多,屋檐出挑深远,挑出距离达檐口至地面高度的 一半,室内高举深邃的屋顶结构层,形成中间深而大、周边浅而小的井字形顶棚,中间高大便于供奉佛像,周边低矮环以通廊,大殿木构为土朱色,隐约有白、紫等色的彩画痕迹,与其宏大深远的屋顶一起均表现突出的唐代风貌。 ☚ 晋祠圣母殿 独乐寺观音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