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体用tǐ yòng指本体和作用。 体用太极拳技术术语。“体”主要指太极拳的拳式、拳架及各种功法练习,包括固定套路等,多代表其硬件成分; “用” 主要指太极拳的各种使用方法,如功架的技击应用等,多代表其软件部分。体用兼备方为太极拳的完整技术体系。孙禄堂《太极拳学》中言: “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 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太极拳家杨澄甫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讲解有关内容。参见 “体” “用” 条目。 体用 体用健体和实用(技击)的统一。通备拳释义有:“理象会通,体用具备”。有些武术流派追求“体用兼备”。太极拳著述中有《体用全书》,其意以体用一致作为宗旨。 ☚ 神似 刚柔 ☛ 体用中国古代哲学、道德概念。体指实体、本体,用指运动、实践。汉经学家郑玄最初提出体履问题,他说:“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礼记》序)履即用。它们分别界定礼的两个特征。魏晋玄学家王弼以体用解释“无”,他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38章)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问”(《易传序》)的命题,并用来解释“忠恕”。他说:“忠者体,恕者用。” (《遗书》卷11)胡宏以体用来解释“天理人欲”,他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知言》6)朱熹在体用这对道德概念上提出两个思想。一指道德本体及其道德实践。他说:“赤子匍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只此一端,体用便可见。如喜怒哀乐是用,所以喜怒哀乐是体。”(《朱子语类》卷17)他认为性心只是体用,其中有仁义等道德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他说:“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也。义制乎事,性之所以为用也。是岂可以混而无别哉?但又有一说焉,以其性而言之,则皆体也。以其情言之,则皆用也。以阴阳言之,则义体而仁用也。”(《孟子或问·梁惠王上》)他用体用概念来分别不同的道德概念的性质,如仁爱,他说: “仁是体,爱是用。”(《朱子语类》卷20)如仁义,他说:“仁固是体,义固是用,然仁义各有体用。”(同上书,卷32)如仁知,他说:“知对仁言,则仁是体,知是用。只就知言,则知又自有体用。” (同上书)所谓仁、义、知自有体用,是就它们分别及物时的体用关系而言的。一指体用之源的思想。朱子认为,用自体出,体为用之源。他说:“仁是体,爱是用,……爱自仁出也。”(同上书,卷20)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用体用概念说明善恶问题。他认为善恶不是两个对立物,而是同一道德本体的两个方面。他说:“静则善,动则恶。体属善,用属恶。”(《东西均·颠倒》)提出恶用是善体的必要补充和必然性显现。他说:“恶者,善之臣、善之余、善之用也,……用皆体,则恶皆善也。”(同上书)这一道德思想包含了对善恶辩证法和深刻认识。近人严复提出“体合”与“用”的关系问题,“体合者,物自致于宜也。”(《天演论·演恶》)认为用是实现体合的条件,“不用则体合无由,而人之能事不讲”(同上书)。体用这一对道德概念不是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范畴,而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用以分辨社会道德现象中所存在的体用关系问题,表明了中国古代道德思维的发展和成熟。 体用 230 体用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明清之际王夫之以真实存在的“实有”为体,“实有”的功能、作用为用。近代孙中山以物质为体,以精神为用。亦指体为本体、本质;用指现象。三国王弼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三十八章》)也有把体指为根本原则,用指为具体方法。清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会通》)。严复则批评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割裂了体用关系,认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与 “外交报” 主人论教育》)。 ☚ 道术 理气 ☛ 体用 体用tiyong中国哲学中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其涵义不尽相同,大致有三。 ☚ 王弼 玄学 ☛ 体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❶体指形体,实体;用指作用,功能。《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 体用 体用中国哲学表达本体或形体与功用、实体与属性、本质与现象、原则与方法等关系的一对范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争论过这一问题。王弼、郭象等以“无”为世界本体,提出“体用如一”、“本末不二”,“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王弼《老子注·38章》) 萧衍、沈绩等以 “心”为世界主体,强调“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既有其体,便有其用”,“体之与用,不离不即。离体无用,故云不离; 用义非体,故云不即。” (萧衍《立神明成佛义记》并沈绩序注)范缜、贾思勰则提出“形质神用”、“质用不二”、“性能统一”说。唐代崔憬以形质为体,形质之功能为用,“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周易探元》卷下)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法藏认为理即体,事即用,体用相即,“理事无碍”,“摄用归体”,“依体起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宋明理学盛倡“体用一源”,被称为“明体达用之学”。朱熹以“理”为本体,认为体是存藏于用之中、与用不离不杂的抽象实体,每一个事物中皆有理(体)藏于其中,实际上导致体用、理气的互分彼此。王守仁以 “心”为本体,强调“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明清之际王夫之以真实存在的“实有” 为本体,主张由用知体;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周易外传》卷二)近代孙中山以物质为体,以精神为用: “中国哲学亦恒言有体有用。何谓体?即物质。何为用?即精神。”(《军人精神教育》)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中,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触动封建纲常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严复批评张之洞割裂了体用关系,认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其政、艺、科学是一个完整体。应当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贺麟著《文化的体与用》之专文,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体用全相的互流。熊十力著《新唯识论》、《体用论》,主张“体用不二”,肯定实体即是现象即是功用,反对在现象之上、之外别立一本体。 ☚ 道器 理气 ☛ 体用體用tǐ yòng本体和作用。指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本草纲目 ·原序》:“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