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免疫测定法
某些细菌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内结合,可出现杀菌、溶菌等现象。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玻片、试管等)结合时,由于抗原的物理性状(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及参加物质(电解质,是否使用凝胶及补体等)的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以及中和反应等。因抗体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在抗原抗体反应时,一般采用血清进行试验,故常称为血清学反应。即利用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对应抗原 (或抗体) 进行的反应。
在血清学定量试验中,抗原或抗体的稀释可使用连续稀释(系列稀释)法。即将抗原或抗体 (病人血清或免疫动物血清)在一排含等量稀释液的试管(或微量反应板孔中)依次连续稀释,使其浓度依次递减,即第一管 (孔)中含量最高,而最后一管(孔)(不指对照管或孔)含量最低。常用二倍稀释法,即抗原或抗体溶液在等量的稀释液中连续稀释,使稀释后溶液浓度呈二倍递减,例如1:2、1:4、1:8等。也可根据试验要求作其他比例连续稀释。在血清学试验中,以效价(滴度)表示被测定的抗体大约的含量。即将血清进行连续稀释,加入一定稀释度的等量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后,血清最高稀释度仍呈阳性反应的试管为反应终点。例如终点稀释度为1:160,若该试验总体积为1ml,则该免疫血清的效价为每毫升含160抗体单位。病人血清中的效价高低,对诊断、预防有其重要性,例如在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的升高,可作为某种疾病的特异性诊断的指标。
体液免疫测定法包括对人血清中各种成分的分析,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特异性抗体、抗原及不正常的抗体测定等。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常借助于体液免疫的测定方法。在血清成分的分析中,常采用单纯电泳或免疫电泳法。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中,采用环状免疫单扩散法,以测定IgG、IgA、IgM或IgD。此法也可用于测定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及其他抗原物质的含量。血清中IgE含量极少,此法不易测出,可采用放射免疫单扩散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敏感方法测定之。抗原或抗体种类的鉴定,常用双向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环状沉淀反应、絮状反应和放射免疫测定等。至于检测特异性抗体,则可采用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
各类免疫球蛋白在不同的血清学反应中有效反应不同,可参看下表。
各类免疫球蛋白在不同的血清学反应中表现
血清学反应 | IgG | IgM | IgA |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血凝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溶血(菌)反应 病毒中和反应 毒素中和反应 | 强 弱 弱 强 弱 阳性 阳性 | 弱 强 强 弱 强 阳性 阴性 | 易变 阳性 阳性 无活性 无活性 阳性 未知 |
各种血清学试验测定抗体的敏感性不同。以沉淀试验最不敏感,凝集试验、毒素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较敏感,而以溶血反应、放射免疫测定、胶固补体吸收试验和被动血凝等为最敏感。
各种血清学试验测定抗体的敏感性
血清学试验 | 阳性反应需要 抗体氮量(μg/ml) |
液体沉淀试验 | |
环状试验 定量,比色法 定量 凝胶沉淀试验 | 20~30 3~10 0.5~3 |
双扩散法 单扩散法 放射扩散法 免疫电泳 细菌凝集试验 血凝试验 | 3~15 12~110 3~10 50~200 0.01 |
直接 被动(间接) 溶血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毒素中和试验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放射免疫测定 噬菌体或病毒中和试验 免疫(细胞)粘连反应 荧光抗体法 溶血空斑试验 | 0.5~1.0 0.001~0.03 0.001~0.003 0.01~0.1 0.01 0.01~0.03 0.001或更少 1个分子抗体 1个抗体产生细胞 1个抗体产生细胞 1个抗体产生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