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体性tǐ xìng本性。佛教指体为实体,性为本性。体,即性。 体性 体性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篇名与美学概念。在刘勰之前,人们常用“体”及“体气”等概念来形容文学的风格。刘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决定“体”的,除“气”以外,还有才能学问和习好。才、气、学、习都是由“性”(格)决定的,因而他讲风格时,提为“体性”,以便把才、气、学、习都包括进去。原文是这样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莫能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 神思 风骨 ☛ 体性tǐxing性情,脾气:这你尽管放心。这转圈儿几十里,谁……谁不知道我老姜头的~。(林予 谢树《咆哮的松花江》) ![]() ![]() ![]() ![]() ![]() 体性又称体气。“体”指作品的风格,如 《文心雕龙》把 “体”概括为八种基本类型,即 “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 一曰典雅, 二曰远奥, 三曰精约, 四曰显附, 五曰繁缛, 六曰壮丽, 七曰新奇, 八曰轻靡”。“性”指作者的个性, 如作者的才能、气质、学识和习染等。 体和性的结合指作品中所显现的作者的个性,即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个性决定的, 亦即 《文心雕龙 ·体性》所说: “夫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魏曹丕 《典论 ·论文》首先提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企图从作家才能气质有别的角度来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但失之笼统。《文心雕龙 ·体性》在此基础上指出: “辞理庸㑺)R200606315.0492.37.14= (ər)R200606315.0492.38.29= (luər)R200606315.0493.43.10=(')R200606315.0493.43.21= (′)R200606315.0493.44.22= (\\CRFDPIC\\R200606315\\R200606315.0493.44.22.bmp,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 宁或改其气; 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 体式雅郑, 鲜有反其习。”克服了曹丕只注意先天的“气”的片面性,以才、气、 学、 习分别制约着作品中的 “辞理”、 “风趣”、“事义”、“体式”四个方面,这是作家个性决定作品风格的具体阐述。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因此它必然带上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色彩。 各个作家具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 都直接来自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 艺术实践及其才能、 气质。 这是文艺作品风格形成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是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但客观方面的原因, 对风格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身体 身体身(身子;身上;身己;身田;身肌;身形;身段;身起;身器;身干) 体(体干;体性;肌体;兽~) 躬(躬体;要躬) 躯(躯体;躯老;躯躬;躯身;身躯) 骸 七尺(~之躯) 大质 骨肉(~未寒) 发肤 筋骨 肝脑 神根 生支 另见:躯干 体质 体力 体貌 尸体 ☚ 身体及其各部 躯体 ☛ 禀性 禀性体(体量;体性;体气) 质(资质) 情(情性;情心) 本性 立性 素性 负性 真性 器性 胎性 雅性 性命 性道 性禀 内材 真种 另见:性情 性格 秉性 ☚ 本性 气质 ☛ 领会 领会领(领略;领悟) 悟(会悟;晓悟;参悟;解悟;证悟) 晓寤 理会 知会 解会 省发 另见:理解 了解2 清楚2 ☚ 领会 体会 ☛ 体性tǐ xìng❶性情。《商君书·错法》:“夫圣人之~~,不可以易人。” 体性 体性语见《文心雕龙》第二十七篇题目。“体”、“性”是两个概念,“体”是体貌,这儿指文章的风格。刘勰把文章风格分为四组八体:典雅和新奇、远奥和显附、繁缛和精约、壮丽和轻靡。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风格取贬抑态度,显然是对齐梁时代华而不实和诡艳不经的文风有所不满。风格本是抽象概念,这儿能解说得如此切实,显示了刘勰理论上把握的能力。刘勰对于对立的风格,一般并无褒贬,这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很可取。“性”,指作家的个性、情性。刘勰把作家个性分成才资和学习两个部分。才资是先天而有的,而学习则出于后天。二者之中,他对才资、气质这些天赋看得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虽然他并未否定后者。这种说法略见偏颇,但今天看来,还是有心理学上的依据的。作家的个性与作品风格关系很大,由于个性不同,作品风格也就千差万别。刘勰论述作品风格、作家个性及其相互关系,有许多见解值得今人借镜。 ☚ 文思 八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