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宁寺原名“郭隆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红崖子沟(湟水北岸支流)。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西藏达赖四世遣顿月却吉嘉措(即世传的嘉赛佛)主持兴建。因寺在郭隆(藏语,意为鹰住地),故称郭隆寺。时仅有“参尼扎仓”(显宗学院)。嗣后,由该寺章嘉一世、土观一世及嘉木样加巴多尔吉建“居巴扎仓”(密宗学院),遂成为显密双备之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罗卜藏丹津之乱,寺院兵燹,十年奉旨复修,赐今名。为湟北诸寺之冠,大通、互助、门源一带寺院,多为其分支。寺内建有土观、章嘉、松巴、却藏及王五呼图克图僧舍。寺僧侣住持(法台)以下悉为土族,通行土族语。 佑宁寺 ☚ 郭隆寺 广惠寺 ☛ 佑宁寺 ☚ 郭隆寺 广惠寺 ☛ 佑宁寺 佑宁寺佑宁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东南35公里的五十乡境内,从县城威远镇或平安县城均有公路直达。该寺由三世达赖授记,四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活佛在当地土、蒙族头人协助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修建,因地处郭隆地区,故又称郭隆寺。“郭隆”系藏语,意为“寺沟”,在山沟建寺,互相依存而命名:寺以沟为名,沟以寺为名。 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包括大不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寺僧达7700多人。设显宗、时轮、密宗、医明四个学院,成为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寺院,其属寺达49个,故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美称。该寺的建筑十分雄伟、华丽、精致,尤其大经堂和小经堂的造型技巧和建筑艺术,堪与青海省最大的寺院塔尔寺媲美。一年四季有来自西藏、蒙古、西康、甘南及本省的僧侣、香客,络绎不绝。 佑宁寺于1980年农历六月初六重新开放。1981年开始,重修了宣康(弥勒佛殿),其金顶熠熠生辉,经堂门面两侧的铜镜光彩夺目,殿内主要供奉着宗喀巴师徒的塑像和佛塔等。翌年,重建了尼达康(地方神殿),其建筑特点完全恢复了月牙形原貌,殿内主要供有尼达若丹尖措神的塑像。1985年又建成了色赞康大佛塔(安加却什典),其长宽各15米,高22米,气势雄伟。接着在大佛塔西南侧重建了赞康(讲法神殿之一),殿内主要供有护法神白哈尔五兄弟的塑像。之后,于1988年重新建成了小经堂(密宗经堂),殿内主要塑有持金刚、丁赛(木制)各一尊,内藏大经一套。大经堂于1989年开始动工兴建,其结构为三层古藏式建筑,共计143间,工程已进尾声。到目前为止,该寺有大小经堂及建筑物11座(处),僧舍434间,宗教人员190多名。 佑宁寺长期以来,形成有本寺院传统的宗教节日,主要有正月观经,六月观经,春、夏、秋、冬的四季法会。 正月观经:1409年(明永乐七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创办“祈愿大法会”,成为格鲁派寺院所共有的法会,主要是供奉诸佛、菩萨,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佑宁寺正月观经,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历时16天。大年初一早晨,“吉哇昂”全体成员代表众僧向五大昂及各小昂分别进行磕头拜年。上午寺僧在大经堂集中念经,并请大法台入经堂就座,宣布僧规章程和新任僧官名单。此时,由五大昂及各小昂向新任僧官敬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期间集体于大经堂诵经三次。各重要佛殿、经堂都要陈列法器幢幡,献千份或百份香灯、施食、净水、干花、粮食等供品。十四日上午,由80名寺僧身着不同服饰禅装,在跳神院跳“法王舞”。正月十五日上午,请大法台在大经堂院内入坐,举行晒佛仪式(浴佛),在经堂前沿,展出弥勒佛案和其他平时见不到的珍贵佛像。 六月观经:是纪念释迦牟尼讲经传法和弥勒佛“出世”的法会。从农历六月初二开始,历时8天。寺院布置、供养法事同正月观经一样。六月初八上午,由密咒院、跳神院、赞康的寺僧,身着禅装跳“法王舞”。法会期间,各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前来赶会,附近的一些商贩也来摆摊设点,还有赛马、对唱花儿等活动,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为当地较大的庙会。 四季法会:“春季法会”,从二月十五日至四月十五日举行,法会期间,有全寺性的辩经活动,以加深学识,通晓佛学。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纪念日,佛事尤为隆重。“夏季法会”,从六月十五至八月初一举行,为沙弥以上喇嘛的坐夏节。“秋季法会”,八月十五开始九月十五结束。“冬季法会”,十一月初八至十二月初八举行。秋、冬两个法会期间,每天三次在大经堂聚众念经。在宗教活动中,僧侣不准请假,必须专心诵经修道,不能杀生害命,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严格遵守规定。此外,十月初二是赞康院护法神的庆典节日,在赞康佛堂内举行诵经活动。腊月举行吉祥天女经会。 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玉佛等五大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正是由于名僧辈出,加上章嘉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其影响在历史上曾一度超过塔尔寺。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从佑宁寺沿着一条沟向东北方向行2公里,便是天门寺。天门寺坐落在龙王山麓半山腰的一处陡崖下的平台上,因石峰和松柏的遮掩,天门寺不易看到,当爬上300多米陡坡,过一个石洞门,天门寺突然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佑宁寺主嘉色活佛初建郭隆寺时,寺僧讲修佛法的地方。殿堂背后数十米高的悬崖上有一高2.5米、宽5米的石洞,据说是嘉色活佛住过的地方,里面有他用过的锅、桌等用品。寺对面山上一个形态各异的石像,据说是嘉色活佛从西藏带来的十八罗汉。凡来佑宁寺的游客,天门寺也是必到之处。 ☚ 塔尔寺 西海郡故城遗址 ☛ 佑宁寺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在青海互助县。明万历十年(1582),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蒙古土默特部之请,赴内蒙古参加俺答汗葬仪时,到青海巡礼各地,传播格鲁派,并于十二年(1584),到今寺北讲经传教,授记建寺。三十年(1602),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自内蒙入藏坐床,途经此地,扎地、浪加、火日、华仁等13部落头人以三世达赖授记为由,请求四世达赖建寺。次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和四世达赖派达波扎仓寺住持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悦却吉嘉措赴青海,三十三年(1605),建成嘉色寝宫、经堂及部分僧舍,并建显宗学院,初具寺院规模。后在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等地方势力支持下,不断扩建,至康熙年间,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千多院落,僧人7千余名,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属寺众多,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雍正元年(1723),毁于罗卜藏丹津之乱。十年(1732),奉旨修复,赐额“佑宁寺”。同治五年(1866),寺内大经堂等建筑再次被毁,由六世土观罗桑雪珠昂秀奉命重建。寺主为嘉色活佛,不常住寺,实际由总法台总理全寺行政、教务。总法台之下分行政和宗教两大组织系统。行政管理机构是吉哇昂,由总法台、襄佐、老爷、僧纲组成;宗教组织,总法台下是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嘉五大昂活佛。该寺原有20余名活佛,主要为五大昂活佛,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尤以章嘉,土观为驻京喇嘛地位最尊,著作颇多,影响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