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心排血量低于正常的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酷似休克,但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后者因有继发性心脏代偿,休克表现不明显,但体静脉和毛细血管淤血表现显著。
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
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指心排血量降低到正常值以下,以致不能适应周围组织需要的心力衰竭。可由心肌收缩力骤然减退或心室充盈不足引起,见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
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大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肺栓塞、高血压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术后、心室停搏或心室颤动等。由于心力衰竭的发生比较突然,心脏代偿性改变来不及出现,临床表现为心原性休克,酷似周围循环衰竭,但常伴有心力衰竭的体征,如奔马律、心脏扩大、气急、肺底部罗音、颈静脉充盈等。
在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心排血量低于正常,是由心脏本身受损或心室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低所致。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也可由心室充盈不足引起,见于心室舒张受限、机械性梗阻或心室顺应性减低的疾病如心包炎、二尖瓣狭窄、梗阻型心肌病等。
急性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应与周围循环衰竭鉴别,前者大多伴有体或肺循环淤血表现,静脉压升高,治疗宜在监护下应用正性收缩药及扩血管药物。
慢性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见“慢性心力衰竭”条。
心室充盈不足引起的低排血量性心力衰竭,一般无心肌收缩力减弱,洋地黄疗效较差,对二尖瓣狭窄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应及时考虑手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