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格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伯格曼 伯格曼1918—瑞典导演。1941年开始写电影脚本,1944年的《疯狂》获好评,使其进入导演生涯。他成长在宗教家庭环境,对上帝、邪魔、死亡、纯洁等宗教主题特别专注,他最成功的第一部作品是1951年的《夏日插曲》,他的作品溶汇进了40年代瑞典的新潮艺术家及作家的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的意识。其后的《与莫妮卡度过的夏日》、《锯末与金薄》等作品均赢得较大的观众面。他的最得意之作是喜剧片《夏夜的微笑》,使其知名度遍及世界影坛。此外《第七个印封》,《野草莓》也是佳作。后期的好作品有《呼声与细语》,《秋天奏鸣曲》,《范妮与亚力山大》。他的影片以拍摄技巧、表情特征的深入挖掘及意象隐喻见长。 ☚ 系统论 伯明翰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 伯格曼 伯格曼1918—Bergman,Ingmar瑞典著名电影导演,世界著名电影作家,现代电影艺术大师。生于乌普萨拉。宫廷牧师之子。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饱受压抑、内疚、羞辱与惩罚的精神折磨,为逃避痛苦,迷恋于玩具舞台和幻灯。作为瑞典知识分子群体“四十年代人”的一员,其艺术深受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梅特林克的表现主义戏剧及梦幻理论的影响,一生酷爱电影与戏剧,整个艺术生涯在舞台和银幕两栖中度过:曾在斯德歌尔摩皇家剧院当戏剧导演并任院长;在电影界,初当编剧,1945年起导演影片。创作分两个时期:早期(50—60年代)作品表现了他童年悲剧性的内心经历,及其关于存在与虚无、生命与死亡、生育与衰老、罪恶与拯救等宗教哲学命题的思索与探寻。这种思索执着地围绕一个核心——上帝,构成其早期作品的主题。他试图在电影艺术的魅力中重获童年纯净的梦幻,破解自己生命及苦海涉渡的人类的不解之谜。影片充满黑暗的狂暴与心灵的绝望。代表作《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8)、《处女泉》(1959)等构成其50年代电影艺术创作的高峰,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野草莓》作为一部兼有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色彩的影片,成为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此后在神的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沉默》(1963)中,继续了早期主题,但转向“上帝沉默着”的世界中人的疏离、异化与冷酷。从《人》 (又译《假面》,1966)开始进入后期创作。作品主题从上帝与人转向女人的苦难,现代人的孤独与交流的匮乏。其中《羞耻》(1968)、《呼喊与细语》(1973)、《秋天奏鸣曲》(1978)均为传世之作。1983年,他拍摄了富丽优雅的巨片《芬妮和亚历山大》,影片再现了早期主题,并以一种和解的微笑、流畅和谐的电影语言、对魔术的迷恋、对上帝的嘲弄完成了他电影生涯的谢幕式。 ☚ 布努艾尔 安东尼奥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