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伪装精神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伪装精神病为了达到明确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意识地、自主地制造精神症状。伪装的目的因各自的境遇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为了逃避罪责或刑罚,有的是为了逃避困难或义务,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赔偿或药物等。伪装者通常并没有系统的精神病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对精神病片面、浮浅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实行伪装,因此必然违背精神病学的规律。通常只是伪装孤立的精神症状,而不是整个的精神病。有的在犯罪前,更多的是在犯罪后实施伪装行为。常常是突然发作,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痴呆、缄默、木僵、兴奋、混乱状态或幻觉、妄想等。伪装出来的症状不仅具有想象性、随意性和造做性,不符合精神症状的典型表现,而且与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与精神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完全脱节。伪装者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表演”症状,以引起周围的人注目,因而具有夸张性、易被影响性和多变性。离开这种特定环境之后.便立即收敛而恢复本来面目。根据完整、可靠的调查材料,经过深入、反复的检查,不难发现伪装的破绽。通过教育、诱导、激发,可以使被鉴定人吐露实情而使真相大白。 伪装精神病又称“佯狂精神病”。当事人为了达到摆脱困境、推卸责任、逃避制裁、获取利益、得到补偿等目的而故意装扮成精神病状态。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可见到一些伪装者,据统计,占全部案例的0.4~1%。对伪装精神病进行司法鉴定时要严肃而细致,客观而慎重,结合精神病学知识,认真作好鉴别,主要应注意下列问题:尊重客观事实,充分调查研究,特别是要了解其一贯思想品德和作风; 分析伪装前的精神状态,如有剧烈的思想矛盾和情绪紧张,之后出现 “精神病”表现,这种时间上的关系,有助于鉴别; 伪装精神病的表现带有一些特点,如“症状”孤立,互不协调,带有表演性和夸张性,“症状”混乱,前后矛盾不能归类,也不能长时间坚持; 有些情况下,是由原有的轻精神病伪装成重精神病,应注意辨别; 必要时可做些 “假治疗”进行观察; 还要与一些真正的精神疾病相鉴别,特别是癔病和病态人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