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筋

病名。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素问·宣明五气》。多因跌打、扭挫所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伤筋

病名。出《素问·宣明五气》。指肌腱、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

伤筋

病名。指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筋肉、关节的损伤。包括闪扭、挫伤、劳损等。急性伤筋表现为局部疼痛,瘀血肿胀,功能障碍,压痛拒按,治宜化瘀消肿止痛;慢性伤筋症状较轻,患部酸痛乏力,劳累后加重,无明显肿胀,治宜活血止痛,补肾壮骨。常用疗法有推拿,针灸、外敷、内服药及功能锻练。

伤筋shāngjīn

病名。出《素问·宣明五气》。筋, 指肌腱、肌肉等软组织。伤筋为软组织损伤。多因跌打、扭挫所致。可分为扭伤和挫伤, 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筋断、筋走、筋转、筋翻、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为主。方用舒筋散( 《世医得效方》: 延胡索、当归、官桂), 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 外用海桐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伤筋

伤筋

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所引起筋的损伤。统称为伤筋。又称软组织损伤。伤筋一名,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
筋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筋膜、肌腱、韧带,还包括皮下组织、部分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因此,在四肢及腰背部位,除了坚硬的骨胳外,各种软组织均属筋的范畴。
筋与十二经脉相联配合,故有十二经筋之称。筋多在关节部位结聚,《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肉有联络维系全身,约束骨骼,组成关节,司全身关节之运动,与骨配合协同,以保护脏腑。所以《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根据各部分筋肉的功能,有阴筋和阳筋之分。阳筋指背侧的伸肌,外侧的展肌; 阴筋指腹侧的屈肌,内侧的收肌。正常时,两者能相互协调运动,若阳筋急则反折,阴筋急则俯偻。
筋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正常,气血充盛,经络通畅。盖肝主筋,血养筋,肝血充盛,肝气疏泄调达,筋则得其所养,表现为关节活动滑利灵活,强劲有力。若肝血不足,肝气不舒,则不能濡养于筋,筋肉关节则萎软无力,屈伸不利; 脾为后天之本,输送水谷之精气,充养筋肉。若脾失健运,化生之源受阻,筋肉则失其濡养。因筋骨相依,肝肾同源,精充髓足,则筋强骨坚,筋肉方能发挥正常运动功能。在各年龄期间,由于肝肾盛衰不同,故筋肉的强弱表现也不一致。如儿童时期,发育未成熟,肝肾精气未充,故筋骨软弱无力; 青壮年时期,肝肾发育成熟,故骨胳坚硬,筋肉强健有力;到老年时期,肝肾已衰,则骨脆筋萎无力,形体疲乏懒动。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若筋肉伤损,或风寒侵袭,产生气滞血瘀,致使经络不通,或因体质素虚,气血不足,筋骨不健,皆可产生足不能步,手不能握,指不能摄等病状。由于关节部为肌腱、韧带等组织聚结联络之处,所以伤筋多发生于关节。关节又是经络气血会合通行之要道,不能有瘀血或风寒湿邪凝聚。如《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若关节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多必有瘀血、风寒湿等外邪停聚于关节部位,从而阻碍气血的正常通行布散,致使筋脉挛急,作肿作痛,关节屈伸不利。如《灵枢·邪客》认为:“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
伤筋多发于青壮年,常见于活动多,负重大的部位。筋肉等软组织受到外力的直接打击、冲撞、挤压可引起挫伤; 间接外力作用于关节,引起筋肉受到牵拉,或扭转可引起扭伤。肢体某部之筋肉受到一次持久的或反复多次而连续牵扯、摩擦、扭转等,其负担超过生理限度,产生过度疲劳,致使气血凝滞,筋骨失养而引起慢性伤筋,又称劳损。急性伤筋如果失治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则瘀血凝结,局部可有肥厚,粘连,以致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筋肉挛缩萎废,亦可转为缠绵难愈的慢性伤筋,又称陈伤。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云:“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说明某些腰腿痛不但与劳损、动伤有关,也与肾虚有关。
伤筋之后,局部血运滞涩,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坐卧湿地,则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引起伤瘀挟痹,病情变得更加复杂难愈。
伤筋分类有多种,按不同形式的暴力损伤分为扭伤和挫伤两类;按病程长短则可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根据伤筋的病理变化,又可分作瘀血凝滞、筋位异常、筋断裂等类型。
❶瘀血凝滞系指筋膜、肌肉的脉络受伤,但无筋膜、肌肉、韧带的断裂或撕裂,不致引起严重功能障碍者。
❷筋位异常即筋歪、筋翻、错缝等,可摸到肌腱、韧带位置有改变。
❸筋断裂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的断裂,伤后功能丧失,或出现异常活动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把伤筋病变分作“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 等不同病证。
伤筋的辨证,可通过四诊及摸量法,收集各种临床资料,必要时结合X线摄片等检查加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急性伤筋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功能障碍,局部热感,压痛范围较宽,甚则拒绝检查。若肌腱、韧带断裂者,伤时都有撕裂感,关节有异常活动或失稳感;慢性伤筋,起病缓慢,或由急性伤筋迁延而来,症状较急性为轻,自感肢体胀痛乏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伤处多无明显肿胀,有轻压痛,有时亦可放散它部。有的患处尚可触及增粗肥厚或条索状物。若伤筋日久,可遭受风寒湿邪侵袭。
对伤筋患者,要注意检查压痛点,压痛部位往往就是病灶所在,对慢性伤筋患者尤为重要,同时要注意检查关节活动功能情况以及关节有无异常活动。必要时可作X线检查,以排除骨关节疾病。伤筋患者,可由于肌腱附着点的牵拉而引起小骨片撕脱; 若血肿处理不当,可在软组织中出现骨化现象,引起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关节部的伤筋,后期可出现骨刺或关节软骨面的炎症而引起骨性关节炎; 此外,还可并发神经损伤、关节内软骨损伤等。
伤筋的治疗,必须辨证施治,常用方法有理筋手法、内外用药、固定和功能锻炼。临证中,多采用两种以上的综合治疗方法,这样能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病证轻者,常常用外治法即可治愈。较重者,则应内外兼治。用手法治疗时,多宜轻柔和缓,用力轻重适当,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增其苦,切忌粗暴手法。筋肉喜温而恶寒,故须用寒凉药时,中病则止,以防寒凉太过。同时,伤处宜保暖,勿感风寒。筋肉之特有功能为运动,故治疗的始终,宜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以防伤后筋肉挛缩粘连,或萎软无力。
理筋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历代医家对理筋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流派不同,手法不一,其原理和目的是一致的。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揉、搓、捏、推压、 摇、 击打、 抖、拿、、 点穴等法。
(1) 按法: 是以手指指腹、掌心或掌根往下按压的手法。本法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松解肌肉之功。适用于局部脉络损伤、皮下出血、肿胀较重和筋肉粘连患者。
(2) 摩法: 是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皮肤表面,作直线或盘旋形来回摩动。若轻而缓慢,力量只达皮肤表面者,称表面抚摩法。快速的摩动,按压力量达皮下组织者,则称为摩擦法。摩法有活血行气、散瘀消肿、温经散寒、解痉止痛之功。表面抚摩法适用于急性伤筋有肿痛者。摩擦法适用于慢性损伤、陈旧性损伤、风寒疼痛者。
(3) 揉法: 是以手掌或拇指、四指指腹按压于皮肤上,作圆形揉动,或呈螺旋形向前揉动。揉动力量浅者只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筋骨。本法有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舒筋止痛之功,多用于慢性损伤、筋肉紧硬不舒者,或急性损伤一周后瘀血肿胀未消者。
(4) 搓法: 是以两手掌指关节自然伸开,以掌部紧贴于肢体局部的相对侧,两手同时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搓动。施行手法时,两手配合要协调,动作要连续,力量要均匀,频率一般较快,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并持续2~3分钟。本法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之功。能消除筋肉痠胀疲劳,使筋肉舒利,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常用于四肢、肩、膝关节和臀部、胸、腰背劳损。
(5) 捏法: 是拇指与四指分开,握压肢体,以适当力量,作一松一紧的捏合动作。操作时,频率约每分钟60次左右。手指、足趾,或肌腱部位的损伤,可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操作。若拇指在操作时配合揉动手法,则称揉捏法。捏法有舒筋活血,解除肌肉痉挛疼痛之功。多用于四肢慢性损伤,肌肉痉挛、疲劳痠痛等症。
(6) 推压法: 是用手掌或手指,紧压于皮肤上,沿筋络的走行方向推动,推压力量达深层组织,常用有直向推压法和双手操作的分向推压法。本法有舒筋通络、理顺筋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腰背四肢扭挫伤或伤后筋肉移位、痉挛疼痛、肿胀不消散等。
(7) 摇法:即摇动关节之法,又称摇晃法。用一手握关节近端,另一手握关节远端,作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绕旋转等被动摇晃关节的活动。此法操作时,亦可两手皆握于关节的一端作被动摇晃活动,如摇晃髋部、肩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的活动范围为限。本法有松解粘连、灵活关节、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之功。多适用于关节损伤中后期、慢性损伤,或外感风寒引起之筋肉挛急、关节粘连、活动受限者。此法多在摩、擦、揉、捏等手法之后进行。
(8) 击打法: 是用手或器械,直接击打肢体的一种方法。用手时,手指伸直,以手的尺侧缘(即小鱼际肌和第五掌骨的尺侧缘)击打,又称掌侧击; 若手自然伸直,以手掌面拍打,又称拍击。若用圆如钱大之木棒等轻轻击打,又称“振挺法”。操作时,力量不可过大,以患者感舒适为宜,击打时应有节律感,速度以每分钟60~120次为宜,击打法有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消除肌肉紧张之功。常用于腰背、臀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适用于慢性损伤,运动后肌肉疲劳,胸腰部的扭闪岔气或皮肉瘀血未散者。
(9)抖法: 是抖动关节的一种手法。即以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肢体的远端,作上下、左右的快速抖动。抖法又有牵抖法和用于腰部的背抖法之分。有解痉止痛、松解筋肉关节粘连的作用。常用于腰、肩、肘、腕、髋等部位的急、慢性损伤或外感风寒引起之关节功能受限,亦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本法常与摇法配合运用。
(10) 拿法: 是以拇指与食、中指或拇指与其四指的指端将肌肉或肌腱用力捏着片刻,然后松开的一种强刺激手法。此法又称拿捏法。若拿着肌肉后,将其提起,然后在放开的同时用手指如提弹弓弦状,以拨动所提之筋肉的方法,又称弹筋或提弹法。拿法是一种强烈刺激的理筋手法,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之功。多施用于四肢躯干的肌腱、肌束,如斜方肌、肱二头肌,前臂的伸肌、屈肌、腰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跟腱或经穴,如风池、内关、外关、阳陵泉、阴陵泉等穴。适用于慢性劳损、陈伤或风寒湿所致的筋肉挛缩、麻痹、萎缩,以及急性扭伤引起的肌痉挛而无肿胀者。
(11)法: 是以手的小鱼际掌、尺侧或3~5掌骨的背侧有节律地进行旋前旋后的来回压。手应紧贴皮肤、随着前臂和手腕的旋转而滚动,以及顺筋肉走行方向进行。压力宜适当,对筋肉的表浅部位病变、急性损伤、体弱者,压力宜轻; 对肌肉厚实部位、慢性损伤、体壮者,压力宜重。本法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之功。多用于腰背、臀、肩及四肢的慢性劳损、新伤,以及面积较大的筋肉不舒。
(12) 点穴: 又称经穴按摩、穴位按摩、指针、穴道按摩等。本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有与针刺疗法相类似的作用。是用手指在经穴上施于按压、推、揉、拨、拿、捏等手法以刺激经穴,以达到按其经络,通郁闭之气之目的。取穴原则同针刺疗法。每个穴位一次按摩时间不少于30秒,并可重复。本法有通闭解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常用于急性扭伤,岔气、筋肉痉挛不舒,关节功能障碍、筋肉关节劳损、陈伤、风寒湿痹以及内脏疼痛等症。操作时,以顺经按摩为补,逆经按摩为泻,力量轻而和缓手法为补,力量重而快速的手法为泻。故急性损伤,邪实者宜重而快速的逆经手法推拔,慢性劳损、陈伤、体虚者多宜轻而和缓的顺经手法推揉。
施法时须密切观察患者神色,并询问感觉,防止晕厥的发生。年老、体弱、孕妇、月经期皆应慎用手法。施术部位患有皮肤病、皮肤破损、痈、疽、骨痨或其它骨病者,皆应禁用理筋手法。要求医者平素应熟练、灵活地掌握手法的操作,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所施之法,使患者不觉其苦。
伤筋治疗除以手法为主外,多采用内外用药等综合治疗。急性伤筋的初期及中期,瘀聚未化,肿痛较重,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对症状较轻者,可选用跌打万花油、茴香油等搽擦局部,肿痛较甚者,可选用三色敷药、消瘀止痛药膏等外敷,对红肿较明显者,可选用四黄散、双柏散、清营退肿膏等。初期肿痛剧烈时,可内服云南白药、三七末或七厘散等。中期患部肿痛初步消退,可选服舒筋汤、舒筋活血汤、补筋丸或加减补筋丸等。
伤筋后期及慢性伤筋,疼痛持续不愈,活动功能欠利者,以活血止痛为主,外用宝珍膏或万应膏等。如患处苍白不温,筋膜肿硬拘挛者,可选用四肢损伤洗方、八仙逍遥汤、海桐皮汤、骨外洗二方等熏洗患处以温经止痛、滑利关节。对风寒痹痛者,亦可用腾药、熨风散等蒸熟后在患处腾熨。内服宜养血和络,祛风宣痹、补肝肾、壮筋骨,可选用小活络丹,活血酒、大活络丹、健步虎潜丸、补肾壮筋汤等。
此外,还可配合针灸疗法,拔火罐和水针疗法。针灸取穴多“以痛为俞”或循经取穴和取对应穴,中等强度刺激。水针疗法是选用如当归注射液类的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入病变部位及邻近俞穴的方法。
伤筋患者既要适当限制受伤局部的活动,以免加重损伤,又要指导患者作有益的活动,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加强功能的恢复。具体方法可参见“功能锻炼”条。
对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非手术治疗或手术修补。

☚ 腰部内伤   颈部伤筋 ☛

伤筋shāng jīn

injury of tendon;impairment of sinew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