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歌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歌行

伤歌行

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古辞写静夜不寐徬徨之情,见《文选》及《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则题为魏明帝曹叡作。

☚ 杂曲   缓声歌 ☛
伤歌行

伤歌行

汉乐府篇名。首见于《文选》卷二七,作古辞。《玉台新咏》卷二选录,题为魏明帝作。《乐府诗集》列入卷六二《杂曲歌辞》,亦作古辞。此为触物咏怀诗。通过清寂幽冷的月夜景物的渲染,抒发内心的深沉忧思和孤愤。起始六句,即刻绘了一个天上人间呼应交融的清幽意境:冷月当空,银辉照不眠。中段叙诗人愁思难耐,然而所思者何?结句“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长歌高吟,对天舒愤,气势高逸雄浑。诗人所念绝非一般儿女离绪,而是有着更为丰富深沉的情感内涵。《乐府诗集》“解题”:“《伤歌行》,侧调曲也。古辞伤日月代谢,年命遒尽,绝离知友,伤而作歌也。”可资参考。语言清新流丽,诗风柔婉而又不失朴健。

☚ 秦女休行   悲歌行 ☛

伤歌行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
 诗篇开端从明月着笔:“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昭昭,明亮。皎洁明澈的月光洒在思妇的床上,更引起了她的满腹忧伤,难以入眠,只觉得长夜漫漫,时光难耐。可谓即景生情。那明澈洒辉的圆月,往往能引起思妇的缕缕哀思,增加其愁绪,因而使她整夜不眠,耿耿难寐。接着则描写思妇的动作表情。在写行动之前,为了突出思妇的心绪仍先从物写起。“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微风吹进了内室,罗帐轻轻飘动。可以想见,此时思妇或是伫立窗前,凝视月光,或是坐卧床上,望着“辉光”沉思遐想,可当她看到微风动罗帷,不宁的心绪再也按捺不往,索性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曳,拖着。屣履,即拖着鞋子走路。她披着衣服,拖着长长的带子,穿着拖鞋,走到堂屋里,这时的动作神态是茫然的,至于她为什么要揽衣下高堂,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因而下两句接着写道: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她要往哪里去呢?她哪里也不去,只是在房中徘徊。似乎要以 “徘徊”、“彷徨”来排遣心中的忧伤。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这又是从景写起。当思妇在高堂中徘徊之际,抬头往外一看,借着月光,看见一只鸟孤独地在空中翱翔,向南飞去,并在静静的夜空中发出哀鸣之声,呼唤自己的同伴。这情形,这景象,怎能不引起这位思妇的共鸣?哀鸣之声使她伤怀断肠,愁思不已。最后四句,写思妇忧愤至极。“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鸟独飞哀鸣,呼唤同伴,自己空守闺房,孤居独宿,怎不思念自己的情人! 鸟哀鸣之声深深地触动了她本来就充满着缕缕哀思的心房,此时感物伤怀,不知不觉地泣涕涟涟,沾湿了衣裳。其感情随着其泪涕交流,逐渐上升,乃至如开闸的洪水一样奔腾直泻,竟然“高吟”起来,好像在向苍天诉说自己的满腔忧愤。至此,思妇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诗中的女子,是因爱情受阻,不得与自己的情人结为百年之好,还是意中人出游在外,久久不能相聚而日思夜想?这些,诗篇均未交代,只有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回味。可谓情思蕴藉,启人遐思。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景为情而设,情由景而生。那昭昭的明月,徐徐的微风,翻飞的春鸟及声声的哀鸣,无不使思妇倍增愁绪。她夜不能寐,揽衣下高堂及徘徊、泣涕、高吟、舒愤等表情动作无不是因景而起。而两者写起来又是那样的融恰、自然,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另外,对女子感情动作的描写层层有序,符合生活真实。如先从明月着笔,似乎是速写,由此而引出她夜不能寐,继而写其揽衣下床,继而写其徘徊不已,最后写其泣涕高吟。写景也是层层渲染,由明月到微风,因为有明月才能看见春鸟南飞,随之而写其哀鸣。全诗就是这样,从写景到抒情层层展开,一步一步达到高潮,使整首诗充满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古代爱情诗词《》伤歌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伤歌行

 

无名氏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 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这首诗是《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里的一篇,署为“古辞”,著者不详。《乐府诗集》谓:“古辞伤日月代射,年命遒尽,绝离知友,伤而作歌也。”与诗之主题是相差不远的。不过细观诗意,则完全是一位思妇怀人的口吻,写她由月夜难眠,彷徨惆怅到泣涕沾裳,发愤控诉的复杂心理过程。
 “昭昭”四句,写明月照人,难以入寐。昭昭,光洁明亮貌;素,洁白。首句一连用三个词来形容天上的一轮月,而意思完全雷同。昭昭、素、明的简单叠加,至少说明这是一个令人恼恨的形象。烛,照亮。月亮把它那么明亮的光辉照在我的床上,原来恼恨明月的是“我”。我之所以恼,原因就是“忧人不能寐”。“忧人”,忧愁恼烦的人,忧什么,不知道。由于忧烦,因而难以入眠,偏偏那么明亮的月儿又来搅挠,更加心乱。“耿耿”,不安貌。《楚辞·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心不安,觉自然睡不稳,于是辗转反侧,只好去熬天亮,可忧愁的人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正是“居欢嫌日短,在戚怨宵长”,所以便诅咒“夜何长”了。诗一开始,便强调了月、床、寐、夜的意象,而且恼月怨夜,可见“我”潜意识中耿耿于怀的应该是“床”和“寐”。具体情事我们不知道,但有了这样的开头,便吸引着我们往下读。
 如果说上四句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重的话,那么转机来了:“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闺闼”,内室的门。“闺”一般多指女子居室,可见“我”是女性。“罗帷”,屋里障隔内外的围帐。突然微风一起,吹开了闺门,罗帷也自然飘扬起来。是否这飘扬的罗帷给了她什么启发,抑或这微风还给她透露了什么消息,竟使她也“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揽,披上;曳,拖着。屣履,趿拉着鞋子。这两句说她披起衣服,趿拉着鞋子就跑下楼来,身后还拖着长长的腰带。这副狼狈相,正说明她的匆遽,顾不上许多了。她在忧什么,在盼什么,在匆匆忙忙地找什么呢?“东西安所之”,安,何处;之,去。这句说,东南西北,到底往哪里去了。问谁呢?肯定不是主人公自己。那只能是他,主人公所忧的人。原来是轻风跟她开了个玩笑:它推开了主人的闺门,撩起了她的罗帷,惹得这位痴情的人儿恍惚之中还以为是那位意中人回来了,急急忙忙爬起来就去追,结果只有清风明月,还有她孤零零的影子,害得她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无限迷茫。人常说“春风撩人”,此话不假。“彷徨”,是徘徊的音转,意同。这又是一个复迭,只说明徘徊的时间之久,迷惘之深,更衬托出她的“忧”来。
 正在彷徨的她,突然听到空中有声音,于是抬头仰望,恰看到“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的一副景象,翻,是翻转的意思;翩翩,疾飞的样子;翱翔,鸟儿飞貌。春天里,鸟儿北归,而这只鸟却翻过来朝南飞,而且在天上飞得那样急遽。尤其是在晚上,万动皆静,鸟儿亦栖憩在树,为什么这只孤“独”的鸟要往南飞呢? 她在思索着。霍地一下她明白了,因为她听懂了鸟语:“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悲声”、“哀鸣”都是“春鸟”发出的惨戚的叫声;命,呼唤;俦匹,配偶。鸟儿之所以南飞,之所以翩翩,原来急于去来路上寻找它失散的伴侣。听到那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怎能不让我肝肠寸断呢? 这时诗人把物与人合写,这急急南飞的鸟儿,不正是她刚才“揽衣曳长带”形象的投影?用物来写人、比人,既构成了诗歌中的一部分,又为主人公心理变化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物交融,彼此相怜。似这般大手笔,真让人拍案叫绝。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物,即天上的鸟儿;所思,所怀念的人。鸟儿都知道怀念自己的“俦匹”,我能不思念我的意中人吗?到这时,才明确点出“所思”来,以上的“床”、“寐”、“安所之”便都有了着落。想着想着泪水唰地一下夺眶而出,没个收止,沾满了衣裳,她哭得多伤心呀!
 虽然哭够了,可这一腔愤闷仍然窝在胸中。是谁拖宕了我的“所思”,不让他归来?他为什么不归来?他为什么撇下我?……老天呀,你回答我! 你看她“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好不义正严辞!伫立,久久地站着;高吟,声调激越的歌声;舒愤,抒发愤闷;穹苍,上天。她凝然站立在明月之下,慷慨激昂地向上苍控诉着心中的怨情。这个形象与屈子的问天又有何区别! 简直就是一尊雕塑,皎洁的月光烘托着一副轻盈的身躯,抬头向苍天。这是一位弱女子在为纯真的爱情而起诉,天不怕地不怕,可钦可佩。至此,她开头时的恼明月、怨夜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伤歌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伤歌行》

伤歌行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乐府诗集》中说: “《伤歌行》,侧调曲也。古辞伤日月代谢,年命道尽,绝离知交,伤而作歌也。”这首《伤歌行》叙述的是一位妇人怨恨夫君远离不归的怨情。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诗歌以月起笔,写明亮素洁的皓月当空照,皎洁的月色也照到我的床头。烛,照也。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心怀忧愁的人在月色的映照下难以入梦,心意烦乱时怎耐月夜这么长!明月当空,本是亲人聚在花间宴饮之时,而眼下却是妇人独守空帷,冷漠、孤独、煎心、熬人,因而“不能寐”就难免,与长夜为伴而“耿耿”也就顺理成章了。 “微风吹闺闼, 罗帷自飘扬。”微风入室,罗帷拂动。这里的“闺闼”指内室。本应双人用的帷帐,此时一人“独享”,联想使人更加难忍。于是“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披上睡衣,穿着拖鞋,走下台阶。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向东?向西?走向何方?心不安,意难宁,只能徘徊于庭前。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春鸟月夜间独自南飞,其鸣之哀,令孤独之女心绞肠断。独翔之鸟,呼伴而哀,守闺之妇,同病相怜。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以鸟联人,心更伤,意更悲。思念亲人,泪洒衣裳。思归思,却思不归,只好伫立吟唱,向苍天抒发自己的悲怨之情。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法,层次极分明地写出盼亲人的女子从见月动情,到向苍天抒愤的整个过程。仔细玩味,该诗的创作既有全镜头的写景,又有怨妇的特写,还有“揽衣”、 “屣履”的细节;有怨妇徘徊的场景,又有摇向苍穹的手法;有孤鸟独飞之景象,又将镜头闪回到沾裳的泪痕。角度多变,细致入微,将怨妇望月思亲的全过程,似演电影一般形象具体地映在读者面前。


诗词《伤歌行》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伤歌行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注释】 ①昭昭:明。素:白。明月:一作“月明”。②耿耿:心不安貌。③闺闼(ta踏):指内室。闼:内门。罗帷:纱帐。④揽衣:犹“披衣”。揽:取。曳:拖。屣(xi徙)履:穿鞋而不拔上鞋跟。⑤之:往。以:而,又。⑥翻:飞腾。一作“向”。翩翩:不息貌。⑦命:呼唤。俦匹:伴侣。⑧伫立:久立。穹苍:苍天。
 
 【译文】 月亮高悬明明亮亮,银光四溢照着我床。怀忧之人不能安睡,内心烦躁只觉夜长。微风轻轻吹进内室,掀起纱帐来回飘荡。披上衣服拖着衣带,趿着鞋子走下高堂。朝东朝西不知所往,踱来踱去十分彷徨。春鸟翩翩朝南飞去,夜色茫茫独自翱翔。声音悲凄呼唤同伴,阵阵哀鸣令人心伤。睹物兴感想起亲人,泪如泉涌浸湿衣裳。久久站立高声叹息,面向苍天倾诉衷肠。
 
 【集评】 清·吴琪:“此篇从古诗《明月何皎皎》翻出,俱是寐而复起,俱以明月作引,俱有徘徊彷徨字。但彼于户内写徘徊,于户外写彷徨,态在出房、入房上。此则徘徊、彷徨俱在户外。明月烛床,已寝矣,忧人不寐,复起而离床也,离床而闺闼,回望床之罗帏也;揽衣已至堂矣,屣履已下阶矣,东西安之,已立于庭矣。徘徊、徬徨,乃立庭时之态也。‘东西安所之’,莫我知也夫!‘舒愤诉穹苍’,知我者其天乎!”(《六朝选诗定论》卷四)
 清·李因笃:“与苏李诗同一感兴,而语亦相配。”(《汉诗音注》卷七)
 清·顾茂伦:“从赋入比,如云山连断。”(《乐府英华》卷九)
 清·沈德潜:“不追琢,不属对,和平中自有骨力。”(《古诗源》卷三)
 清·张玉谷:“此思妇之诗。前十,以明月烛床,引起夜长难寐;微风飘帷,引起下堂徬徨。写情带景,迤𨓦而来。‘春鸟’四句,赋见闻也,然即以自比,春时思匹,借此点清,诗境开展空灵,全赖此处。末四,顶上醒出怀人本旨,即以见在吟诗吐愤收住。”(《古诗赏析》卷六)
 
 【总案】 这是一首闺怨诗。《文选》、《乐府诗集》、《古乐府》皆作古辞,《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只《玉台新咏》谓魏明帝作。其情调手法与《古诗·明月何皎皎》相类,又对后来的一些作品,如曹丕《杂诗·漫漫秋夜长》、阮籍《咏怀·中夜不能寐》等有直接影响。其写景则明晰细腻,其抒情则清凄感人,情与景水乳相融,心理刻画,生动细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已带有比较明显的文人诗色彩,虽不出于魏明帝手,却极有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