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寒杂病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寒杂病论

医书。又名 《伤寒卒病论》。16卷。东汉·张仲景撰。约撰于3世纪初。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伤寒杂病论

书名。又名《伤寒卒病论》。东汉·张机(仲景)约撰于三世纪初。16卷。是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原本。本书把汉代三百多年的医学实践和内经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做了规律性的概括,并有许多创造和新的见解,为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成书之后,经过战乱,散失和错乱,面目全非,后经王叔和收集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著作流传至今。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8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伤寒杂病论》

中国医学专著。张仲景著,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以来,不到10年时间,就有2/3的人染疾病死去,其中死于伤寒的占7/10,故著《伤寒杂病论》16卷。该书载方269首,其中使用药物214种。他总结前人的医疗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本书。后人把这部书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分别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介绍了40多种杂病(以内科病症为主)的治疗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又名《伤寒卒病论》。十六卷。东汉张仲景撰。张仲景(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一说邓县)人。一说为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著名医学家。早年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医术,尤精经方。曾任长沙太守(一说未任此职),故后世称为张长沙,又称其医方为“长沙方”。
东汉末年,战事连年,瘟疫四起,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流行病)十居其七。张氏家族二百余人,多死于伤寒疾病。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素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自序》)。首倡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创立的诊治原则和施治方法,至今仍为医家所遵循,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
约成书于建安十五年(210),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问世不久即散佚不全。晋代医家王叔和等人搜集整理,分别编次为《伤寒论》(录张氏原书中伤寒部分)和《金匮要略方论》(录张氏原书中杂病部分)二书,流传于世。经唐至宋,二书的卷帙复非王辑原貌,书名、卷数,分合又有所改变。《伤寒论》十卷尚存,而论杂病部分六卷亡佚。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翰林学士王洙在整理翰林院所存旧籍时,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一部,共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剂及关于妇科的内容。实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书中论伤寒文多简略。乃取杂病以下至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自成一书,但仍取其旧名。宋孙奇、林亿等人又加校订,取后二卷分为三卷,以符原来卷数,改名为《金匮方论》。所以后世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原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两个部分。
今存《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专著,十卷二十二篇,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卷一,辨脉法、平脉法。卷二,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卷四,辨太阳病脉并治下。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卷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卷七,辨霍乱病脉并治、辨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共一百一十三方(其中禹余粮丸有方无药),三百九十七法,八十二种药物,所录方剂实用有效,它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历代医家誉之为“方书之祖”。书中方剂被尊称为“经方”。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又称《金匮要略方》、《金匮玉函要略》。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科杂病的专著。共三卷二十五篇,依次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痉湿暍病脉证治、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黄疸病脉证并治、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脉证并治、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载疾病名六十余种,列药方二百六十二则(实二百二十九方,其余属“附方”),共有六百零八节条文。主要以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书中所述抢救自缢的“人工呼吸法”,为中国医学史上所首见。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为医家经典和必读之书。宋代以后,为官办医学校的医学教科书。张氏在书中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至今发挥着作用。华佗称:“此真活人书也!”(明李濂《医史》)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之为“众方之祖”。《伤寒杂病论》影响远及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目前,日本仍有专门研究此书的学术团体存在。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刻本(有杨守敬跋,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海虞赵开美校刻本、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王肯堂辑《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瑞堂刊本、日宽政元年(1789)芳兰榭刊本。今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1982年据明代赵开美刻本出版的影印本。

☚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   脉经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由张仲景著,张仲景,名机,中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县人。东汉年间,群雄纷起,战乱四起,到处充满饥疫、疾病与死亡。许多人只信巫术,而不听医学。张仲景矢志学医。他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医术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张仲景面对当时疫疾猖獗的现实,决心攻克伤寒病和杂病的防治问题。“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 “勤求古训,博采众芳”,倡导 “精究方术”,广泛收集古今治病有效良方、验方,认真总结别人的理论经验。他刻苦攻读了 《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等古代医学文献,继承汉以前 “辨证论治” 规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治病经验,终于撰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 这部临床医学名著。由于当时时局混乱,《伤寒杂病论》 曾经辗转流传佚散。
公元3世纪,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遗著36卷,将伤寒和杂病分开编排。北宋医官孙奇、林亿又进行了校正,即今天见到的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二书。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急热病伤寒,按不同种类病理阶段,区分为六大症候群,即 “六经”。每一组以突出的症候为辨证依据,从病症转变,辨识病理,到掌握病症实质。他的 “六经” 论是在诊断治疗学上的创举。他还根据病症分析,区分病位深浅、人体抵抗力和病情不同,实行 “八纲” 辨证论治,把已掌握的阴阳、脏腑经络学说同 “六经”、“八纲” 的辨证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理原则是: 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口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里半表用和法,寒症用温法,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属于积滞、肿块一类病症用消法。这些治疗原则很有实用价值。
《伤寒杂病论》 收集300多方,方剂药物配任原则精炼,主治明确,被后世医家尊称为 “众方之祖”。《伤寒杂病论》 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著作,是汉代以前中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它为中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后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各国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著。张仲景,名机,中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县人。东汉年间,群雄纷起,战乱四起,到处充满饥疫、疾病与死亡。许多人只信巫术,而不听医学。张仲景矢志学医。他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医术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张仲景面对当时疫疾猖獗的现实,决心攻克伤寒病和杂病的防治问题。“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 “勤求古训,博采众芳”,倡导 “精究方术”,广泛收集古今治病有效良方、验方,认真总结别人的理论经验。他刻苦攻读了 《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学文献,继承汉以前 “辨证论治”规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治病经验,终于撰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这部临床医学名著。由于当时时局混乱,《伤寒杂病论》曾经辗转流传佚散。
公元3世纪,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遗著36卷,将伤寒和杂病分开编排。北宋医官孙奇、林亿又进行了校正,即今天见到的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二书。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急热病伤寒,按不同种类病理阶段,区分为六大症候群,即 “六经”。每一组以突出的症候为辨证依据,从病症转变,辨识病理,到掌握病症实质。他的 “六经”论是在诊断治疗学上的创举。他还根据病症分析,区分病位深浅、人体抵抗力和病情不同,实行 “八纲”辨证论治,把已掌握的阴阳、脏腑经络学说同 “六经”、“八纲”的辨证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理原则是: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口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里半表用和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属于积滞、肿块一类病症用消法。这些治疗原则很有实用价值。
《伤寒杂病论》收集300多方,方剂药物配任原则精炼,主治明确,被后世医家尊称为 “众方之祖”。《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著作,是汉代以前中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它为中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后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各国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著作。中医4大经典之一,汉代张仲景著。全书以条文方式写成,分伤寒与杂病两部分。伤寒部分论述外感病,将外感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经,以此为纲,论述外感病的发生、传变、诊断与治疗。这部分被后人整理为 《伤寒论》一书。杂病部分以脏腑辨证为纲,论述中风、黄疸、经闭等内科及妇科病的诊断与治疗。此部分被后人整理为 《金匮要略》一书。《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代及汉代以前治疗外感病及杂病的经验,理法方药俱全。其中的方剂疗效确切,被后世称为 “经方” 。此书也被尊为 “医方之祖” ,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参见 “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shānghánzábìnglùn

医书。又名《伤寒卒病论》。16 卷。东汉·张仲景撰。约撰于3 世纪初。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该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 计有《伤寒论》10 卷、《金匮要略方论》3 卷、《金匮玉函经》8 卷三种传本。详各条。

伤寒杂病论shang han za bing lun

Febrile and Other Diseases,a medical work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in the early third century

伤寒杂病论

科技类著作。亦称《伤寒卒病论》。东汉张仲景撰。16卷。原书散失,经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成36卷。在唐以前,为医家秘藏,流传不广。北宋林亿等校定医书时,先校定《伤寒论》,后校定《金匮玉函经》(《伤寒论》的别本),两书同时刊行,均论伤寒,不载杂病。后由北宋王珠在馆阁旧简中检得《金匮王函要略方》(《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论方药及其他。经林亿等校正,因伤寒部分已有刊本,故仅采其杂病部分,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仍作三卷。这部重要古代医学文献,遂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流传至今。

伤寒杂病论

医书名。东汉张机(仲景)撰。至晋,太医令王叔和将其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十卷,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专门讨论伤寒诸症病理和诊治方法,载方一百三十种。古今注家甚多,以金代成无己注为最早。 《金匮要略》记载内科杂症和外、妇科病患等,分析病因并提出诊治手段及药方。清代徐彬有注。(参考图2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