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甲、乙杆菌各具有特异的鞭毛抗原和部分的共同菌体抗原; 伤寒与副伤寒丙杆菌还有体表抗原称为vi抗原。这些抗原可刺激患者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vi抗体的滴度一般不高。伤寒和副伤寒在部队中一般为散发;传染源主要是伤寒和副伤寒带菌者,由污染的手通过生活接触而传播;但在战时,可因水源或食物受污染而引起流行。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在进入小肠后可在肠腔内繁殖; 感染后24小时即可于粪便中出现。在缺乏足够免疫力的患者,细菌可侵入小肠粘膜,通过肠壁淋巴结(特别是集合淋巴结)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再由此侵入血流。细菌虽可在血流中繁殖并可引起一过性菌血症(约2~3天),但一般不引起症状。血流中的细菌迅速为单核细胞吞噬。其他则在肝、脾、骨髓内的单核、吞噬细胞中继续生存、繁殖,约经2周左右的潜伏期后重新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并释放内毒素而导致发病。
伤寒起病大多徐缓,有头痛、食欲不振、鼻衄、恶寒、发热等;体温呈梯形上升,至第一周末可达39~40℃。脉搏增速,但与体温的升高不成比例,形成相对缓脉。可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常有轻微压痛。很多患者在第二周可分批出现边缘整齐、呈淡红色的圆形皮疹,称为玫瑰疹,每批通常在10个以内,数日后自行消退。在第二周体温多稽留于高峰,部分可呈不规则波动或弛张发热。脉搏仍相对缓慢,可出现重脉。患者神志常较迟钝,严重者常有谵妄和嗜睡。腹胀常见,脾脏常可触及。由于免疫力的逐渐增强,体温常于第四周出现波动,一般于数日后降至正常。有些病例,特别是曾用抗菌药物治疗者,在体温降至正常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热,并伴有典型的伤寒症状与体征,这种情况称为复发。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也存在若干差异:起病突然者较伤寒为常见;体温多无梯形上升,热型多呈弛张或间歇,很少有呈稽留者;热程较短;每批皮疹数目常较伤寒为多,常呈椭圆形,边缘较不整齐。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有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以及脓毒血症型等不同表现。有时病情比较严重,长期迁延不愈。
伤寒的并发症可有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肾盂炎、骨髓炎、脑膜炎、血-尿毒综合征、化脓性腮腺炎及褥疮等;副伤寒的并发症较少见;伤寒和副伤寒多系散发,对这些病例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在部队中发生流行时,流行病学调查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典型病例的临床诊断一般并无困难,但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细菌培养需要一定条件,而血清凝集试验则较简便,适用于战时。菌体抗体滴度在1:80以上、鞭毛抗体滴度在1:160以上者有参考价值,但新近曾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接种的患者,其血清凝集价往往偏高,因此,对这些患者宜以其血清凝集效价的动态变化为准; 若相隔至少一周的双份血清凝集效价升高4倍以上,则有较大的诊断意义。抗vi抗体如于恢复期仍维持在1:8~1:32则表示有带菌的可能。
伤寒、副伤寒须与布氏菌病、斑疹伤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急性血吸虫病、恶性疟疾、黑热病等相鉴别。
急性期和恢复期可通过排泄物排出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因此须将患者隔离,其排泄物亦须予以消毒。在急性期须严格卧床休息,进无渣饮食。于临床症状消失和停用抗菌药物、粪便和尿培养连续2次(间隔3天)阴性后,方能解除隔离。若无细菌培养条件时,可在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经卫生整顿后出院。职务与给水、饮水有关的患者,出院后暂勿参加原工作,须经4次(每次间隔2周)粪便、尿连续培养阴性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在病原治疗中,以氯霉素为首选药物,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1~2 g。至用药后的第3天,病员体温可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多数在第5日前后降至正常。过早停药,每易复发,故宜采用长程疗法:在体温正常后将药量减为每天0.5g,再持续应用10~20天后停药。也可在体温正常后停药5~6天,再连用氯霉素(每天0.5~1.0g)7~8天。已患有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不宜应用氯霉素。目前已出现少数耐氯霉素的伤寒沙门菌菌株,应引起注意。复方磺胺增效剂对伤寒亦有效,每日服2次,每次TMP160mg,SMZ或SMD800mg。服药后平均降温时间较氯霉素稍长,但复发率似较用氯霉素治疗者为低。本品对少数患者缺乏疗效,在改用氯霉素后仍可获治愈。氨苄青霉素对伤寒亦有一定疗效,但较氯霉素为逊色,亦不及复方磺胺增效剂。氨苄青霉素的毒性较低。对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亦可应用。如出现肠出血为量较大时,应予输血治疗; 如发生肠穿孔应及时作外科处理。祖国医学对伤寒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热偏重者以苦寒清热的黄连解毒汤加减为主;对湿偏重者以化浊渗湿为主,苦寒清热为辅。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与感染性腹泻基本相同,主要是管理好饮水与食物;同时处理好粪便,消灭蝇类并贯彻个人卫生的各项要求,在行军和野战条件下,应因地制宜地执行各项卫生制度。部队应在每年夏初进行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接种,第一年接种3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