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伐檀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伐檀《詩·魏風》篇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悲《伐檀》,樂樂胥。” 伐檀 伐檀《诗经·魏风》篇名。伐木者之歌。诗中以劳动者伐木起兴,对统治者不劳而获提出质问,并加以冷嘲热讽,表现了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全诗直抒胸臆,感情强烈,采用递进式重章叠句,主题突出,具有鲜明民歌特色。《诗序》谓其“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诗集传》谓其“甘心穷饿而不悔”,皆属曲解。今人或以为旨在歌颂劳动,可备一说。 ☚ 鸡鸣 硕鼠 ☛ 伐檀 伐檀《诗经·魏风》篇名。《毛诗序》“《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尔”的评述,接触到了本诗“刺贪”的内容,但“君子不得仕进”的说法,改换了诗歌反映阶级对立的思想实质,是一种曲解。而朱熹《诗序辨说》“此诗专美君子不素餐”的见解,则更是对诗旨的歪曲。今之学者认为这是一首魏国劳动人民鞭挞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诗三章,章九句。反复叠唱,以反诘排句谴责主人不劳而获,气势饱满喷涌;章末的反语冷嘲,不仅点睛揭题具有深刻讽刺含义,开我国讽刺诗之滥觞,而且使诗风婉曲幽默,增添了隽永含蓄的艺术魅力。后世以“素餐”一词比喻无功食禄。 ☚ 十亩之间 硕鼠 ☛ 伐檀坎坎伐檀兮①,寘之河之干兮②,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③,胡取禾三百廛兮④?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⑤?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⑥!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⑦?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⑧!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⑨,河水清且沦猗⑩。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1)?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2)! 【释】 ①坎坎:伐木的声音。檀:树名。 ②干:岸。 ③稼:耕种。穑(se啬):收割。 ④胡:何也。廛(chan缠):通“缠”,即束、捆。 ⑤县:通“悬”,挂。 ⑥素餐:白吃。 ⑦亿:古代指十万,指禾把的数目(依郑玄说)。 ⑧特:三岁之兽曰特。这里泛指大野兽。 ⑨漘(chun唇):河边。 ⑩沦:小的波纹。 (11)困(qun):捆。 (12)飧(sun孙):熟食,指吃饭。 【译】 坎坎-坎坎-砍下木材制车辐, 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河岸。 清清的河水,激起千万条波澜。 那些不种庄稼的人, 为什么粮食堆成了山? 那些不狩猎的人, 为什么高宅大院前却挂着猪獾? 你们是君子啊,你们不可白吃饭。 坎坎-坎坎-砍下木材制车辐, 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河边。 清清的河水,激起万千条波澜。 那些不种庄稼的人, 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庄稼? 那些不狩猎的人, 为什么庭前挂满着野兽? 你们是君子啊,你们不可白吃饭。 坎坎—坎坎—砍下木材制车轮, 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水边去。 清清的河水,荡起了千万条波纹。 春时不播种,秋时不收割, 为什么家中的粮食一囤囤? 寒冷的严冬呀!你们不去打猎, 为什么高宅大院前却挂着排排鹌鹑? 你们这些正人君子呀, 你们不是白吃饭的人。 【评】 魏为战国时晋地,在今河西、山西一带。本篇为伐木之歌,伐木者边劳作边歌唱,故用语尖锐直露。伐,砍伐;檀,青檀树,木坚硬,可作车料。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象声词,斫木之声,寘,同置。干,岸。且,表示两个并列的状态。首句是以景入手,描绘伐檀时的情景:“坎坎”的伐木声,从茂密的森林深处传来,循声而上,才看到了伐檀的场面。此外,先用象声词“坎坎”并反复出现在全诗中,还会使人感到伐木的时间流程——不是轻而易举地就把檀木伐倒了,而是砍呀砍!不知多久,才把那坚硬的檀木伐倒。然后,把木头拖到岸边,推到水中,清清的河水溅起了浪花,荡起一道道的波纹。涟,风行水成纹曰涟。猗,本是语助词,有如“兮”,发展至今,“涟漪”已是一个双音词了,有水上波纹之意。这个变化,大概是由于后人读此句望文生意而约定俗成了吧! 以上写景,是有声有色的伐木场面的画图,并且是有时间过程的连续的画面:由远至近的伐木之声,伐木、放倒、运到河岸,河水泛起波纹。当然诗中只扼要地说出了其中几个要点,并没有详细叙述,这正是古诗含蓄的妙处,未述部分,读者自可想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迁想妙得”,得之于象外吧! 文学的功用绝不仅仅在于再现客体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表情达意,表现丰富多彩的主观内心。因此,此诗紧接着就是抒情,由艰苦的劳动产生了联想:那些老爷们,你们不种植也不收割庄稼,为什么粮食却进入了你们的库房? (“三百廛”,犹言“三百户”。《毛传》:“一夫之居曰廛。”)不参加狩猎,为什么能瞧见你们的庭院前悬挂着猪獾等野物?“瞻”字用得很贴切,统治者的高宅大院,劳苦百姓近身不得,故曰:“瞻”;而远远地看,却又能看见悬挂着的野物,则足见其多。以上直抒胸臆从正面质问,下面再用反语进一步加深讽刺意味: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白吃,全句意为:你们是君子啊,是不白白吃饭的啊!这段议论,采用两个连续的反句及反语等修辞法,行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此诗很可能是伐木时的劳动号子,前三句是干什么就唱什么,后面的议论是情感的抒发,一面干一面发牢骚。因为是号子,反复是很自然的,后两段只是个别字词的变动,意思是相近的。 伐檀诗经·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此诗选自魏风。魏国国都和它管辖的地域,是在现今山西省芮城县以及附近地区。诗的起兴表明,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所谓劳者歌其事。 古代伐木的劳动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伐檀木一类用来造车的坚硬木材,砍下来的木材还要搬运到河边,其间可能要稍事休息。伐木者看到河水清清泛着涟漪,想到那些有钱有闲、不劳而获的大人先生们,心里感到愤愤不平。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有热讽,有冷嘲,向贵族老爷们提出一系列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问题提得十分尖锐,直接指向社会现实。诗人似乎要问:难道现存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吗?这使我们想起旧社会另一首民谣:“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当奶妈的卖儿郎;淘金的老汉一辈子穷得慌。”对于这种现实,伐木人感到它的不合理,产生了一种朴素的阶级对立的意识。当然,现存制度的理论家和辩护者们自有一套理论,来为这种存在辩护,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伐木人对此并不能服气,所以反唇相讥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里不直接说大人先生们是白吃白拿,反而说他们不白吃,反语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晴、耐人寻味的作用。 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在于它揭示了不合理的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一种基本现象,那就是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同时,诗中不是在哀诉,而是在嘲弄。哀诉显得软弱,嘲弄则见得刚强,颇长劳动者志气。 伐檀
【注释】①坎坎:伐木声。檀:树名。②置:放置。干:河岸。③涟:水的波纹。漪:语气词。相当于“兮”。④稼:种植庄稼。穑(sè):收割庄稼。⑤胡:为什么。三百:极言多。廛(chán):同“缠”。捆,束。⑥貆 (huān):猪獾子。⑦素餐:白吃饭。⑧辐:车轮的辐条。⑨直:水流平直。⑩亿:同“𫄷”。捆,束。(11)特:大野兽。(12)漘(chún):水边。(13)沦:水纹。(14)囷:同“稛”。义同“廛”、“亿”。(15)鹑(chún):鹌鹑。(16)飧(sūn):熟食。此指吃饭。 【鉴赏】这是工匠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意思基本相同,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层写工匠的劳动。他们正在砍伐檀树,做辐做轮,制成车子,然后放置河边,从水路运回宫中,以供统治者之需。他们的劳作显得紧张而繁忙。第二层写工匠的思索。统治者一不种田,二不打猎,为何粮食堆满仓?为何野味挂满庭?这既是思考,也是质问。经过思考,他们终于觉醒了。原来他们的劳动成果全被统治者剥夺去了。第三层揭露统治者的寄生虫本质。结尾“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显然是一句反话。意思是说:那些君子们,都是尸位素餐的寄生虫! 这既是辛辣的讽刺,也是强烈的抗议。 《诗序》说:“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正义》说:“君子之人不得进仕,坎坎然身自斩伐檀木。……君子不进,由在位贪鄙。……彼伐檀之君子,终不肯而空餐兮!”此说认为“伐檀”者为“君子”,“不稼不穑”者为“在位”。由于“在位贪鄙”,故使“君子不得进仕”。姚际恒不同意“刺贪”观点,他在《诗经通论》中说:“此诗美君子不素餐。‘不稼’四句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骂小人,乃反衬‘不素餐’之义耳。末二句始露其旨。若以为‘刺贪’,失之矣。”以上诸说不仅割裂诗意,而且附会成分很多,故不为后人所取。 《伐檀》 诗歌。《诗经·国风·魏风》的第六首。这是一首讽刺诗。奴隶们在砍树劳动中由自己的终日辛劳而想到奴隶主们“不狩不猎”、 “不稼不穑”。却无偿地占有劳动果实,自然地发出了“彼君子兮,不素飨兮”的尖锐讽刺,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生产者不是占有者,占有者不是生产者的奴隶制社会的本质。这首诗运用起兴、对比、诘问、反语等表现手法表现了奴隶们的不满情绪。语言精炼自然,富有变化,但又和谐统一。 伐檀
这是一首由伐木工人唱出的反剥削的著名诗篇。诗分三章,反复控拆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罪恶行径。 第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三句是说,伐木工人坎坎砍伐檀树,把砍伐的檀木运到河岸上,眼前河水清澈,泛起波澜。首先给人以声,后给人以形,在声和形里展出人物,表达感情。从“坎坎伐檀”之声里,可想见伐木工人的辛勤劳苦;从砍树运树的行为里,又加重了辛勤劳苦,又可想见伐木工人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几乎再干不下去的疲惫不堪之状如在眼前。他们虽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辛苦,却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想起令人辛酸,使人悲伤。所以他们面对“河水清且涟猗”,本来可以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不仅无心赏玩,反倒引起他们对人间世的不平之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四句是说,你们既不种庄稼,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人家那么多的谷物?你们从来不去打猎,为什么看见你们庭院悬挂着猎物?这两个排比句子,是质问,是谴责,是揭露,也是控诉。质问谴责得有理;揭露控诉得有力,使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们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无以申辩。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于章末点明并突现出主题: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指剥削者。素餐,白吃饭。这两句是说,你们那些剥削者,难道不是白吃饭吗!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句名言,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后来 “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足见其影响之既深且远。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深化抒情表意。 全诗通过伐木者就农田劳作和狩猎两事对奴隶主的质问和谴责,揭示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生活,表现了奴隶们不甘于被剥削的愤慨。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与被剥削的历史。二千多年前,奴隶们就提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义正辞严的质问和谴责,而且揭示得如此深刻,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觉醒。 本诗重章反复吟咏,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加深感情,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人先写伐檀,而后写伐辐,最后写伐轮,反映了伐木做车的几道工序。从这几道工序里,说明奴隶辛勤艰苦的劳动。这与奴隶主不稼不穑,而享有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狩不猎,而庭院里有悬貆、悬特、悬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从而富有说服力地深化主题,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但又不限于四言,《伐檀》就是杂以四、五、六、七、八言,长短随意,一无拘泥,便于自由灵活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唐人成伯瑜在 《毛诗指说》中说: “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说明内容决定形式,语言为内容服务的道理,不失为有识之见。 伐檀一 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 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 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此篇《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这是春秋时期魏地(今山西南部)的民歌。是一首古今驰名,选家经常青睐的佳作,大家接触也多,似不要作更多的讲解。但从以下角度,或许还有详释的必要。 第一,着重从语言角度详讲该诗的首章。因为,这首诗采用“全篇复迭”形式,造语绝大部分相同,只更换必要的几个字(每章改六字)。所以,弄通第一章,也就不难理解全篇了。且此诗在语言艺术上很有特色,需要认真学一学。 第二、随着释诗,讲解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主题思想、主人公问题和若干词义的分歧意见等。 由于详讲首章,其体例也有所变动,即先释句,后训字,再语译。 另外,其余二章不作详讲,只作下边的难字疑词注释。 侧:旁边。直:水流平直。《毛传》云:“直,直波也。”《尔雅·释名》:“水直波,曰泾。泾,径也。言如道径也。” 亿:古代曾以十万为亿。孔颖达疏诗时引《九章算术》云:“以万万为亿”,与今同。特:《毛传》云:“兽,三岁曰特。”此处泛指大兽。 漘(chún纯):水边。王念孙《广雅疏正》:“脣者,在边之名。口边谓之脣,水涯谓之渭”。沦:起微波为“沦”。《毛传》:“小风,水成文(纹)转如轮也。”《释文》引《韩诗》云:“顺流而风曰沦,沦,文(纹)貌。” 囷(qūn群):圆的谷仓。方形为仓,圆形为囷。鹑:鹌鹑之简称。该鸟体形如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其肉、蛋供食用。 飧(sūn孙):本作“飱”。《毛传》:“孰(熟)食,曰飱。”《通释》引《孟子》赵注曰:“朝食日饔,夕曰飱。”此泛指吃饭。
第一句原诗: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释句: 这是顺承关系的复句。砍下檀树,放在岸上,见到河水。正是砍、放、看三件事发生在同一进程中,相承顺接。至于主语,就是歌唱的劳动者,因自述而省略。 训字: 坎坎——砍树声。在词法上,属于象声词;在修辞上,是重言迭字。总称为,复迭式象声词(即记录声音的“词形体”与其意义没有联系),其效果是:能使描绘的声音更具节奏感,更加形象生动。它是动词“伐”的状语。 伐——《说文》:“击也,从人从戈。”其原义是“攻伐”。在此变义为“砍伐”,即“斫”,是“伐”的引伸义。它是动词,是这分句的谓语。 兮、猗——均为语气助词,“兮”(读xī),与“猗”(读yī)是异音同义。在古典诗词中,一般都用在句尾,也有用在句中,有的则作为唱腔的衬字。《诗经》中多用在句尾,《楚辞》多用在句中,如《九歌》。在这首诗中,一、二句用“兮”,为什么在第三句用了同义的“猗”呢?从发音角度看,自“兮”到“猗”,正舌音到舌尖音,是因语气加重而音调逐步升高。用作唱辞(《诗经》中的诗,都是古代合乐的歌辞),正体现了长歌曼唱、音调高扬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诗思想内容所要求的。 寘——当今一般都认为它是“置”的异体,是安放之义。但据有的学者研究,它们是两个字,不是一字两种写法。“真”,读zhì音之外,还读tián音,如古山名“寘颜山”。在这里,“寘”是使动用法,即“使之置”。 之——文言中的代词,也可作结构助词。在这“真之河之干兮”一句中,第一个“之”是人称代词,相当于“它”或“他”。但文言中的代词“之”,主要用作宾语,不能象现代汉语中“他”那样充当主语。文言中的“其”这一代词,略同于“之”。但文言中的另一些代词如“彼”、“夫”、“渠”等,就可充当主语。第二个“之”,即为结构助词。助词本身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只能在结构上、语气上、或者音节上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就其作用来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的”等。它可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也可用于主、谓之间,还可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这句诗中各字词性及其位置可列表见之:
在这里的“之”,只是常见的两种不同用法。但它在文言文中还有其它若干用法:用作动词的如往、到,用作指示代词的如这、这个等。 干——读第一声gān,即“岸”,因它也从“干”声。《说文》云:“岸,水涯而高者”。“河之干”,就是河的岸。“河岸”,是一个偏正词组,这里作补语,补充说明“寘”的地点。 清且涟——先说“清”与“涟”。清,是形容词,是清澈的意思。涟,由名词转为形容词。朱熹在《诗集传》中作这样解释:“涟,风行水成文(纹)也。”清人陈奂引《尔雅·释水》云:“风吹水波成文,曰澜。澜,连也。波体流转相及连也。”又说:“大波为澜”。可见,涟,就是因风泛起的大波的美丽水纹。清与涟,在这里都将形容词作谓语,描写河水的情状。 再说“且”,且,是一个等列连词。它可用在二个形容词之间,如:“弱且怯”;也可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如“喜且怒”。前者,不仅是一般地把两个形容词连接起来,而含有递进的意思;后者,就有“既……又……”的意思。本诗的“且”,就有进一层的意思,就是“既清又涟”。 语译: 将以上这个复句语译如下(用余冠英译诗): 叮叮𪡀𪡀来把檀树砍, 砍下檀树放河边, 河水清清纹儿像连环。 第二句原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释句: 这是因果复句。两个分句,前因后果,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句。正句以反诘式提出质问:(你)为什么取三百廛哪?采用这种句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因为“不稼不穑”而取“三百廛”,是极不合理的,它是十分令人愤慨的。要把这种愤慨的感情表达出来,就非采用这种反诘句不可。它比一般句法(如否定句或肯定句),显得更为有力。这句的主语,就是那“不稼不穑”的人,具体指明的就在下一句的那个“尔”。这种省略,叫做“蒙后省”。“不稼不穑”,是由两个偏正词组构成的联合词组,作为这一句的谓语。 训字: 稼、穑——稼是种(植),穑是收(获)。这里是指从事生产劳动的统称。 胡——与何,以及安、焉、恶、奚、曷等,都是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但“胡”与“何”不同,它与上述另外五个疑问词一样,只能用作宾语(动宾或介宾)和状语,而“何”可用作定语。“胡”,在这一句中是作为状语来使用的,它和“奚”、“曷”一样,一般都是质询原因的。因此,等于“为何”,可译成“为什么”。 禾——粮食作物(黍、稷、稻等)的统称。原指“粟”,特指“稻”。 廛(chán蝉)——《毛传》:“一夫之居,曰廛”。孔疏曰:“汝不亲稼种,不亲敛穑,为何取禾三百夫之田谷兮?”另一说,“廛”与“缠”通假,下文的“億”通“繶”、“囷”通“稛”,都是束、綑的意思,即“三百束”。我认为两说可以并存,但两点必说明确:一是诗中三个量词,要有一致的解释,不可两说互用;二是“三百”这个数量词,不必认定为确数,极言其多而已。 语译: (你)播种、收获都不管,为什么取去三百户(夫)的谷物呢? 第三句原诗: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释句: 同上句一样,也是因果复句。第一分句的主语,还是那个“尔”,因蒙第二分句的领属性定语而省略。 训字: 狩、猎——集体围猎,曰“狩”,单人寻猎,曰“猎”。另一说,冬猎,曰“狩”,夜间捕兽,曰“猎”。这里,泛指打猎。在修辞上,狩猎共用,既可强调,又不重复,可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瞻——望见、看到。 尔——即你,或你们,即指那“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人们,作为复数代词。 庭——堂前、庭中、院子均可。 县——同“悬”。古代“县”、“悬”读音均为xuán,“悬”系后起,“县”是古字,作悬挂解。 貆——可读为huán(桓),也可读xuān(宣),但不读为huān(欢)。幼小的貉,称为“貆”。但当今若干注者均将其视为“貛”。如“俗名貛子”(林庚本)、“就是貛”(王力本)、“猪獾或今名猪貛”(北大本、朱东润本、余冠英本等等)。一致把“貆”解成“貛”,读为huān。其实,失当。据查考,貆是小貉,而貉与貛,是不同科属的,前者是犬科,而后者是鼬科。 语译: (你)不上山打猎,怎么看到院中挂着小貉子啊? 第二、第三两句诗,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在修辞上采取了排比手法。为什么要作这种修饰呢?因为诗歌写到这儿,非要一种比反诘句更有力量的修辞手法不可。用上了排比法,就可大大增强反诘力量,而又句式整饬美观,加强了诗歌的形式美。同时,也便于诗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愤懑感情,加强斥责语势。 第四句原诗: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释句: 这是一个单句,即:君子不素餐! 训字: 彼——是一个远指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那些”,它不分单数或复数。上古时用“彼”,常含贬意。 君子——本系古代(“诗经”时代)对贵族的通称。本句的“君子”,泛指统治者,并非指有道德的人。一说,“君子”是作者理想中的贤明执政者,如“明君”之类。我认为这后一说,关系到全诗的主题和意境,需要认真考虑,不敢苟同。 不素餐——这是一个疑难之词,历来解释不一,当今也有数种解法。主要有三说: 一说,作为讥刺的反语解,素餐,白吃;“不素餐”,即不白吃。译成现代语:“可不白白吃闲饭啊!” 又一说,本身应是质问语句。高亨认为:此句也是质问句,用疑问号,不应用感叹号。如“岂不是白吃饭?” 再一说,“不素餐”即“素餐”。认为“不”是无义的发声词,“不素餐”就成为“素餐”了,变否定句为肯定句。译成现代语,即:“白白地吃闲饭!” 我认为前二说可以共存,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差异。 语译: 按“反诘讽刺说”,可译成—— 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白吃饭呀! 按“对面质问说”,可译成—— 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岂不白吃饭吗?
这是一首反映春秋时代劳动者觉醒和反抗的民歌。在首章的最后一句明白地点出全诗的主题。这就是:揭露和反抗奴隶主统治者的不劳而食、剥削人民。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题旨,从种植业和狩猎业这两门上古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中撷取题材,采用最尖锐的方式——质问语气,集中地暴露和讽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的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两个阶级的尖锐矛盾,充分地表达了劳动者对当时奴隶制度的无比憎恨和愤慨。 但是,这个鲜明的主题,并非一向为人们所承认。一些封建文人和学者,由于阶级局限,常常曲解诗旨。其中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最为典型。他在《诗集传》中加注说:“(伐木者)虽欲自吃其力而不得矣,然其志则认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志而叹云。”这是对此诗完完全全的曲解。你看,把一个伐木者的强烈反抗,意然说成一个“励志者”的反躬自省,甘心情愿地受苦,岂不是天大的歪曲!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①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④ 坎坎伐辐兮,⑤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⑥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⑦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⑧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⑨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⑩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1) 【注释】 ①坎坎:伐木的声音。檀:树名。干:岸。涟:水面波纹。猗:语气助词,如“啊”。②稼:耕种。穑(se 啬):收割。胡:何也。禾:泛指粮食作物。廛(chan 缠):通“缠”,即束、捆。三百廛即三百捆。这里三百是言其多,非实数。下文亦同。③狩:冬天打猎曰狩。瞻:望见。县:通“悬”,挂。貆(huan 环):兽名,即猪獾。④素餐:白吃。此句为反语讽刺。大意是:那些大人老爷们是不白吃饭的啊! ⑤辐(fu):同上章“伐檀”、下章“伐轮”互文见义,指砍下檀树做车辐、车轮。辐,车轮当中的直木。⑥亿:借作“繶”,即捆。⑦特:三岁之兽曰特。这里泛指大野兽。⑧(chun 唇):河边。沦:小的波纹。⑨囷(kun 捆):通“稛”,即捆。⑩鹑:鹌鹑,鸟名。(11)飧(sun 孙):熟食,指吃饭。 【译文】 坎坎——坎坎——伐檀哟!伐檀,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河岸。清清的河水,激起千万条波澜。那些不种庄稼的人,为什么粮食堆成了山?那些不狩猎的人,为什么高宅大院前却挂着猪獾?你们是君子啊,你们不可白吃饭。坎坎——坎坎——伐檀哟!伐檀,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河边。清清的河水,激起万千条波澜。那些不种庄稼的人,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庄稼?那些不狩猎的人,为什么庭前挂满着野兽?你们是君子啊,你们不可白吃饭。坎坎——坎坎——砍下木材制车轮,哎嘿哟——哎嘿哟——抬到水边去。清清的河水,荡起了千万条波纹。春时不播种,秋时不收割,为什么家中的粮食一囤囤?寒冷的严冬呀!你们不去打猎,为什么高宅大院前却挂着排排鹌鹑?你们这些正人君子呀,你们不是白吃饭的人。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途。”(《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唐·孔颖达:“在位贪鄙者,经三章皆次四句是也。君子不得进仕者,首章三句是也。经序倒者,序见由在位贪鄙令君子不得仕,如其次以述之。经先言君子不仕,乃责在位之贪鄙,故章卒二句皆言君子不素飧,以责小人之贪,是始终相结也。此言在位则刺臣,明是君贪而臣效之,虽责臣,亦所以刺君也。”(《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乐,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后世若徐稚之流,非其力不食,其历志盖如此。”(《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此诗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句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骂小人,乃反衬‘不素餐’之义耳。末二句始露其旨,若以为‘刺贪’,失之矣。”(《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伤君子不见用于时,而又耻受无功禄也。”“此必魏廷贪婪充位比比皆是,间有一二贤人君子,清操自矢者,众共排之,俾居闲散无为之地。彼君子者,又耻无功受禄,将有志而他适,则国事愈不可问。故诗人伤之,作此以刺时。”(《诗经原始》卷六) 近·闻一多:“(《伐檀》)刺不劳而获者也。”(《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余冠英:“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剥削者的不满。每章一、二句写劳动者伐木。第四句以下写伐木者对于不劳而食的君子的冷嘲热骂。”(《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今·陈子展:“《伐檀》,伐木者之歌。此亦《韩说》‘劳者歌其事’之一例。伐木者诗人刺贪、刺剥削阶级之君子。非自称君子,更非美彼君子不素餐也。……其意在美从事稼穑狩猎、自食其力之劳动人民为不素餐者,而刺彼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尸位素餐之君子。诗每章末二句,点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画龙点睛之笔,此讽刺之冷语,此正言实反之微词也。”(《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揭露和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诗。像《国风》中大部分民歌一样,诗人以平凡的劳动场景起兴:河畔水边,檀树林里,一群群奴隶在紧张地伐木,繁重的工作使他们想起不稼不穑,却能坐享其成的奴隶主,想起自己历尽辛苦,却仍然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贫寒生活,愤怒和不平涌上心头,只有以歌代骂,一吐为快。值得称道的是,这种情绪的表达不是凭借一般的陈述句和感叹语,而是组合一系列反诘排句来层层强化,这使全诗感情充沛、格调高昂,具有一种飞扬奔腾的气势。末尾“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两句,画龙点睛,昭明题意,字面看来,平和不露声色,但配合前文一读,则讽刺与嘲弄力透纸背,激越与委婉妙合无垠,既使诗情显出波澜,也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在针砭时事方面,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除了抒情的刚柔并济,曲折蕴藉,诗人还巧妙地运用重吟迭唱的方式,增强感情的深度,宣泄心中的无比愤懑,坎坎伐檀的艰苦辛劳,不稼不穑却稻谷满仓的巨大反差,“君子不素餐”的讽刺唱叹,这些同情同景的一再点染,反复咏唱,将感情的潮水一浪推过一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愤激的情绪,铿锵的音调,与洋溢全诗的讽刺意味融汇贯通,共同构成《伐檀》奔放刚健而又辛辣灼烈的艺术风格,是《诗经》中虎虎有生气之作。 (马晓芸) 伐檀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 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 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伐檀之声叮当响,砍下树木堆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浪。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狗獾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伐檀之声响叮当,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起微波。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进车上边?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兽肉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斫轮之声四处传播,做好车轮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光。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鹌鹑挂满庭院?那班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伐檀》三章,章九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诗序》说: “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说“刺贪”,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刺剥削。说“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其实应该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从事劳动生产,反而家里什么东西都有,生活得也很幸福。至于说“君子不得进仕”,这就更不对了。郑玄笺注说:“彼君子者,斥伐木之人。仕有功,乃受禄。”好像说伐木之人无功而食禄,君子才不得进仕。正是申说了《诗序》“君子不得进士”的意思,显然是不对的。 《鲁诗》说: “《伐檀》者,魏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 (《御览》五百七十八引蔡邕《琴操》)把诗中讽刺的对象认定是伐木的小人,刺他们的在位食禄,还说是女人所作。这和《诗序》的误解相似。可见对诗的内容、旨意都没有确切的理解。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明明是站在劳动者 (伐檀者、稼者穑者、狩者猎者) 的立场,用劳动者的口吻,非常明显地责问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是那些统治阶级不从事一切劳动生产,却占有一切。显然作者应该是男性的伐木奴隶,当时的女子是不会去伐木、耕种和狩猎的。“魏国之女”只是蔡邕假托的一位贵族女子,是他借《伐檀》一诗作为琴曲,歪曲诗意,寄托他的贤者不得在位的感慨罢了。 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朱老夫子读懂了原诗,说得很有道理。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里说:“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不满。”今人大多数赞同余先生的看法。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的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艰辛而繁重的劳动情景。中间五句为第二层,写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责问。“河水清且涟猗”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两个“胡”字问得非常有力。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落到了 “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统治者手里,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者坐享其成、强取豪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者“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反语进行辛辣的嘲讽。是说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不过是白吃饭的,意在揭露他们的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 二、三两章的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字。这样换字不仅是为了换韵,而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充实。你看: 奴隶们的劳动,“伐檀”“伐辐”“伐轮”,一件件,一桩桩地简直没完没了,繁重的劳动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而奴隶主“不稼不穑”,囤里的粮食却是“三百廛” “三百亿” “三百囷”,数量何等巨大; “不狩不猎”,院子里却挂满了“貆”“特”“鹑”等野味,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样样有,品种何其繁多,严重的阶级剥削,尖锐的阶级对立,三章连贯起来看,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它的思想性与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还看到本诗提出了过去剥削者不敢提出的问题:被剥削者养活剥削者。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一个真理。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后两章和第一章相比,只换了六个字,其余相应位置的字完全相同。本诗虽是句式多变,但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用这种反复咏唱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这诗总的说是用赋法。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因为这一句的写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亦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也有人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的句。理由是因为诗的前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后边的质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也可以说前三句是“兴”。兴的种类很多,本诗属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起兴。每章都是以伐木的情景起兴。艰苦的伐木场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联想到自己的劳而无获,剥削者却占有一切,于是便咏唱出对剥削者的质问,抒发了对剥削制度的强烈不满。 伐檀 题解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②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③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④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⑤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①廛:音蝉,古制百亩。 ②县:古悬字。 ③特:小兽。 ④漘:音纯,河坝。 ⑤囷:音逡,粮食囤。 赏读 这首诗全诗三章,每章九句,各章之间结构内容基本相同,只更改了个别字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使感情的抒发逐步强化。每章的前三句都是描写农奴的伐木劳动,表面上虽没有感情的流露,但河水由平静到逐渐泛起波浪,形象的表明农奴的胸中的不平之气,已积蓄的越来越多。每章的四、五、六、七句,是奴隶向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行为发出的反复质问,与前三句平静的叙述形成强烈反差,不仅有力的揭露了奴隶主强取豪夺的罪恶嘴脸,还为未尾二句打下铺垫。结尾二句是两句反语,它点明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本质,揭示出诗歌主题,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这首诗善于运用排比和反问,使诗歌对奴隶主的揭露具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诗歌句式结构整齐对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性。 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伐檀》是伐木工人的诗歌,它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行径。它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两千多年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问题在于,它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怎样才能正确地予以阐明呢?它之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它具有质朴明快的语言,反对剥削阶级的主题思想,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委婉曲折,似柔乃刚的艺术特色。 其一,此作不是使用一般的陈述句来揭露奴隶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而是用反诘排句和反语来质问和讽刺剥削者。这就使诗作别具一格, 具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连用四句排句,质问剥削者,不种不收,为何抢走三百捆稻谷?冬夜不狩、白天不打猎,为何庭院挂满野猪肉? 四句反诘诗句,喷薄而出,犹如连发重型炮弹,发发击中敌人,使其毫无反手余地。如若用四句陈述句揭露剥削者,显然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 诸如:“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七月鸣,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七月》) 用这些诗句来揭露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盘剥,就流于平平,失去艺术的感染力。 尤其是紧承以上四句,诗作最后又用“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两句反语,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更加具有深刻的讽刺含意。此作两千多年以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即得力于这两句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警句。前四句已经明明指出,那个“君子”不劳而获,而这两句却不直说他白白吃饭,反而委婉曲折地用反语轻轻一掉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作为一个贵族,是不白白吃饭的!) 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表面看来,委婉曲折,似露非露,诗语似柔,其实至刚。它好似用橡皮包着钢条抽打敌人,给敌人致命地一击! 相比之下,《相鼠》诗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把剥削者比作耗子,骂他们缺乏礼仪,还不如死掉的好。《硕鼠》把剥削者比作田鼠残酷掠夺人民。它们对奴隶贵族的斥骂,是非常辛辣的,也颇为痛快淋漓,然而却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余味。所以,古人论诗,强调“情贵隐”,认为“盛气直述,更无余味”(《临汉隐居诗话》),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看到,在《诗经》中有许多象《伐檀》这样的作品,或以含蓄委婉、或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讽刺剥削阶级,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应当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滥觞,对后代讽刺文学的发展曾经起着积极的影响。 其二,此作优美、抒情、欢悦,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时,边唱边舞的诗,所以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读完开头三句,似乎深深感到,我们身临其境,真切地听见伐木工人坎坎伐木的刀斧之声。他们把砍好的树木整整齐齐地放在河边,他们举目看见清清的河流,河水泛起层层的碧波!在此等境界中,此等心境下,他们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可憎可恶,却起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这是《诗经》其它同类作品无法相比的。譬如,《硕鼠》诗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字里行间,充斥着沉郁悲凉的气氛。《伐檀》则不同。虽然它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却充满优美、抒情、欢悦的气氛。它是在轻松愉快之中,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此作对清清河水的描写,读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诗经》中描写风景山水之作,为数甚多,诸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硕人》)“溱与洧,方涣涣兮!”(《溱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节南山》) 等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看到的山水风景,写在诗里,就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山水诗。由此可见,《诗经》本应是山水风景诗之祖。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山水风景诗的写作,才逐渐广泛和成熟起来。 其三,回旋重迭,反复吟泳,又给这首诗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回旋重迭、反复吟咏,这在《诗经》中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在《伐檀》中,却与众不同。它在句式结构上,比较整齐对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性。此诗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章与第一章,只是在一些用字上有所不同,如由“伐檀”,换成“伐辐”、“伐轮”; 由“河干”换成“河侧”、“河湑”; 由“涟猗”换成“直猗”、“沦猗”; 由“三百廛”换成“三百亿”、“三百貆”; 由“县囷”换成“县特”、“县鹑”; 由“素餐”换成“素食”、“素飧”。尽管用词有许多不同,但在词意上,不过大同小异而已。这样回旋重迭,反复吟泳,就大大加强了诗作的讽刺力量及其抒情性和美感享受。 我们读完此作,好象它那“坎坎伐檀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悦耳歌声,还久久萦绕在脑际,这正是这首诗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所在! 伐檀 伐檀〔原文〕 ☚ 十亩之间 硕鼠 ☛ 伐檀 伐檀fátán┃━ 《诗经·魏风》有《伐檀》篇,是刺贪之作,对不劳而食者的斥责。后以讽刺贪鄙无能的官吏。三国魏·王粲《从军》诗:“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 伐棠 伊旦 ☛ 伐檀❶借指写贤者不得仕进的作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载云罕,揜群雅,悲伐檀,乐乐胥。” 伐檀形容贪鄙无能,尸位素餐的官吏。《诗经·魏风》 有《伐檀》篇。其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文选》二十七三国魏王粲《从军诗》:“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唐张说《为建安王让表》:“伏乞特回眷鉴,更择能贤,俾朝兴薪槱之歌,臣免《伐檀》之刺。” 伐檀《诗·魏风》篇名。写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责问、不满以及对剥削的觉醒和认识,并反映了反抗情绪。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