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伏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暑、伏暑、盛暑、盛夏、炎夏;大寒、寒冬、隆冬、穷冬、深冬、严冬

○大暑dà shǔ

(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7月22、23或24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也指大热天:~一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伏暑fú shǔ

(名)炎热的夏天:~吃东西要新鲜|~无雨无风,又热又闷。

○盛暑shèng shǔ

(名)大热天;盛夏:难得~凉风|孜孜问学,隆冬~未曾少间。

○盛夏shèng xià

(名)夏天最热的一段时期:~时候|~仍读书不辍|正当~|那年~。

○炎夏yán xià

(名)炎热的夏天:去年~不在家|在庐山度过~。

●大寒dà hán

(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月20日或21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将至,天气越来越冷。

●寒冬hán dōng

(名)寒冷的冬天:~腊月 |时值~,工地上却热火朝天|像~里的松柏一样坚强挺拔。

●隆冬lóng dōng

(名)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严冬:~季节|数九~。

●穷冬qióng dōng

(名)隆冬;深冬:~烈风|~快到了。

●深冬shēn dōng

(名)隆冬:~将至|大雪飘扬的~。

●严冬yán dōng

(名)极冷的冬天:~将至,注意保暖。

伏暑

伏暑

初伏、中伏、末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张元济《与龚宝铨》:“~未阑,诸希珍摄。”尹炎武《与陈垣》:“~向阑,惟台候清佳是颂。”

☚ 荷暑   酷暑 ☛
夏季

夏季

夏(夏天;夏日;夏时;~序;夏月;夏令;夏节;夏景;~中;时~;九~;朱~;槐夏;长~;大~;阳~;纁~) 朱明 朱阳 朱律 朱火 热天 火天 炎天 炎节 炎月 槐序 火序 午季 暑天 暑月 长嬴 长赢
夏季的三个月:三夏 三炎
夏秋两季:九夏三秋
夏季初期:初夏 孟夏 早夏 梅夏 轻暑 试暑 双清 枣华
清和的初夏:清夏
春夏之时:阳时
夏季最热的日子:伏(伏天;伏日;三伏;初~;数~;金伏;出~) 盛夏烈夏 赤夏 火正 火云 朱仲 中昊 暑天 暑夏 伏暑 炎暑 繁暑 隆暑 烝暑 炽暑 彤暑 大暑 盛暑 徂暑
农历五六月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五黄六月
寒冬暑夏:寒暑 阴阳
湿热的夏天:溽夏
酷热的夏天:炎夏
极热的夏天:毒暑 酷暑
夏季末期:夏末 季夏 残夏 残暑 余暑 余炎 火老

另见:热 炎热

☚ 春季   秋季 ☛

伏暑

❶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病证轻重与邪伏时间的长短有关。《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楚,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谵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而开裂。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溏而不爽,肛门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瘛疭,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剔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俟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黏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治宜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
❷指病因。《六因条辨》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伏暑

伏气温病之一。为长夏暑湿之邪潜伏体内而到秋后发病。分邪伏募原和邪舍于营两类。

伏暑

病名。由暑湿病邪引起的发于秋冬季的一种急性热病。初期类似感冒;继而形似疟疾,惟寒热多不规则;以后则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腹胸仍灼热,便溏不爽。本病起病急,病势重而缠绵难解,若邪入营血,亦可见谵语、发斑。治疗以解表清暑化湿为主。

伏暑fú shǔ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暑(黄连)(19)。病证名。伏气温病之一。因长夏受暑湿之邪,留伏体内,至秋后发病者。因发作时间早迟不同,有伏暑秋发、晚发,伏暑伤寒,冬月伏暑等名称。症有邪伏募原与邪舍于营二类。治疗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法;湿偏重者,按湿温法。

伏暑fúshǔ

❶伏气温病之一。见《济生方》卷三。指长夏感受暑湿之邪, 留伏体内, 至秋后发病者。因发作时间早迟不同, 有伏暑秋发、晚发, 冬月伏暑等名称。症有邪伏膜原与邪舍于营两类。治疗: 热偏重者, 按暑温法; 湿偏重者, 按湿温法。
❷指病因。见《六因条辨》中卷。

伏暑

伏暑

伏暑是指因感受暑湿邪气,而至秋冬发病的一种伏气温病。有邪伏气分和营分之分。临床以发病急骤,病势深重,反复缠绵为特点。初起呈恶寒壮热苔腻,继则寒热往来而多不规则,后则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大便多溏而不爽等证候。
病名考证
古代无伏暑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的记载,后世有人认为“痎疟”即伏暑,或是伏暑的一种表现。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见有“伏暑”一词,但无症因脉治的论述。《证治准绳》定病名为“伏暑”。因伏暑发病时间的不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通俗伤寒论》称“伏暑伤寒”、“伏暑晚发”。《伤寒指掌》称“晚发”。《温热经纬》称“秋月伏暑”。《时病论》另有“秋时晚发”、“冬月伏暑”等名。
病因病机
伏暑病的发生,是因先受暑湿邪气,留伏体内,后为秋冬时邪所诱发。《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而暑湿邪气所以能潜伏体内,与人的正气盛衰有关。《温病条辨·伏暑》:“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其不即病……气虚者也。”邪伏部位,有《医学入门》的“三焦肠胃之间”说;有《临证指南》的气分、血分说;有《通俗伤寒论》的募原、营分说;还有《温病条辨》的骨髓、分肉之间说等。综其所说,可以分为邪伏气分和营分两端,而以气分为多。《重订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盖暑湿内留,多潜于三焦膜络之间,外与皮肉相连,内与脏腑相关。伏暑传膜外溃,从皮肉而排泄者,气分病多;入络内陷,从脏腑而中结者,营分血分病多,阴分亦不少。”邪伏气分为轻,邪伏血分为重;病发于秋为轻,病发于冬为重。《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邪伏募原,而在气分者轻而浅;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温病条辨·伏暑》:“霜未降而发者稍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由于时邪引发,所以初起必兼卫表证候。邪在气分募原,则呈少阳如疟见症;转入中焦脾胃,多表现热重湿轻之候;如有积滞,则显暑湿挟滞之变。邪在营血分之变,也与其他温病相同。
辨证施治
伏暑病的治疗,以解表、清里、祛湿为原则。《重订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余治伏暑内发,新凉外束……,皆以辛凉泄卫法解外,外解已,而热不罢,伏暑即随汗而发,必先审其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所以气分兼表宜解表清暑化湿; 营分兼表须解表清营泄热;表邪已解,暑湿郁于少阳气分,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转入中焦脾胃,热重湿轻,治当清胃热化脾湿;暑湿夹滞郁于肠腑,则用苦辛通降。若暑湿化火入营,而见邪闭心包、热盛动血或动风者,其治疗与其他温病邪入营血相同。
(1)气分兼表:症见头痛,全身痠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此为暑湿发于气分兼表之证。治宜解表清暑化湿。方用银翘散加味。以银翘散辛凉解表;加杏仁宣肺利气化湿;滑石、苡仁、通草清暑渗湿。若里湿化热,心烦,口渴较甚者,可用黄连香薷饮。以香薷、厚朴、扁豆解表涤暑和中化湿、加黄连清心除烦。
(2) 营分兼表: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舌赤少苔,脉浮细而数。此为暑湿化燥,发于营分兼表之候。治宜解表清营泄热。方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以银翘散辛凉解表;丹皮、赤芍凉营泄热;生地、麦冬清营滋液。
(3)邪郁少阳:症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始终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此为暑湿之邪郁于少阳气分,枢机不利,湿热交蒸。治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用蒿芩清胆汤。
(4) 胃热脾湿:症见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此为暑湿转入中焦,胃热盛兼脾湿之证。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白虎汤加苍术。
(5)邪滞肠腑:症见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此为暑湿蒸郁,兼挟积滞,阻于肠腑,胃气上逆。治宜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方用枳实导滞汤。以大黄、枳实、厚朴、槟榔推荡积滞,理气化湿泄热;山查、六曲消导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本证常因湿热积滞胶粘,滞着于肠道,每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排净,必要时可再行攻下,但制剂宜轻,不宜重剂猛投。
(6)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症见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等。此为暑湿化火,入营烁阴扰神,并移热于小肠。治宜清心凉营,清泻火腑。方用导赤清心汤。以生地、麦冬、丹皮清营滋液;茯神、莲子心、朱砂染灯芯清心热以宁心神;木通、竹叶、益元散、童便,清导小肠之热。
(7)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症见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等。此为暑湿化火入营,闭阻心窍,热瘀阻络。治宜清营泄热,开窍通瘀。方用犀地清络饮。本方系犀角地黄汤加味组成,以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加桃仁、茅根活血凉营;连翘、灯芯清心泄热;菖蒲、竹沥、姜汁涤痰开窍。亦可加用安宫牛黄丸,以助清心开窍之力。

☚ 暑温   温毒 ☛

伏暑fu shu

torrid weather of the year’s hottest days

伏暑

hot season;dog days

伏暑fú shǔ

❶latent summer-heat
❷disease due to latent summer-hea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