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伊通满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伊通满族自治县1989年8月30日成立。属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古称一秃、伊图、依屯,均系满语音译。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接双阳县,西邻梨树县,南依东辽、东丰、磐石3县,北靠长春、公主岭2市。面积2523平方公里,辖8镇、14乡,县府驻伊通镇。人口433820,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壮、瑶、苗、白、门巴等11个民族。其中满族162900人,多为叶赫部和部分瓜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的后裔,还有一部分是清代站丁、台丁及始于雍正六年的“拨兵”和乾隆朝“随龙回迁”人的后裔。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水利资源丰富。林地9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1%。土地肥沃,草场广阔,适宜农牧业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35.5万亩,盛产水稻、玉米、大豆、谷子、高粱、黄烟等。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林果业、养殖业、畜牧业亦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有机械、建材、酿造、食品、化工、粮食加工等。矿产资源丰富,锌储量居吉林省首位,“吉林麦饭石”系列产品深受外商欢迎。出产蕨菜、蘑菇、榛子等山珍果品和人参、贝母、五味子等中草药。境内有著名的伊通火山群自然景观和唐代高丽古城、清代柳条边、阿木巴克围场、阿勒坦额墨勒驿站等古代文化遗存。有全国第一座满族民俗展览馆 “伊通满族民俗馆”。 伊通满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89年8月30日成立。位于吉林省中南部。面积2522平方公里。人口434000人。主要有满、朝鲜、回、汉民族。县政府驻伊通镇。地处长白山区的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场广阔,适宜牧业生产。土特产品丰富。水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5.1%。土地肥沃,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矿产品种多,有金、银、锌、煤等20多种,其中锌储量居吉林省首位。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伊通满族自治县1988年8月30日建。属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依屯,均系满语音译,以伊通河得名,汉译为“洪大汹涌”之河。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与双阳县毗邻,西与犁树县接壤,南连东辽、东丰、盘石3县,北靠长春、公主岭两市。辖8镇、14乡。县政府设在伊通镇,距四平市110公里。人口433,650人,有汉、满、回、蒙古、锡伯、壮、瑶、苗、门巴、白、土家等11个民族,其中满族155,990人,占总人口的36.8%。主要是清代叶赫部族和部分瓜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的后裔。现该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玉米、大豆、水稻。耕地面积13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8%。林地9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1%。矿产资源丰富,锌含量居吉林省首位。盛产蕨菜等山野菜。出产人参、鹿茸、贝母、五味子、刺王加等名贵中草药和榛子、山杏、山梨、核桃等山珍野果。“伊通烟”、“雁脖银白大葱”远近驰名。食用葫芦、云豆可供出口。主要工业企业有机械、轻工、食品、建材、酿造、化工各系列,工业产品600余种。满族文化古迹主要有叶赫古城、清代柳条边、驿站、御马场等。有全国第一所满族民俗展览馆“伊通满族民俗馆”。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1988年8月30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伊通镇。辖23个乡(镇)、241个行政村。总面积2523km2。总人口46.3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占总人口的38.03%。清代在这里建立了镶黄、正黄二旗公署和伊通州制,1913年撤州建县。以农业为主,1994年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商品生产大县的第16位。全县工业形成了机械、建材、酿造、食品、化工等10多个行业、500多种的加工能力。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0.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10元;工农业总产值33.45亿元,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7211元;粮食总产量450547t,人均粮食产量971kg;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地方财政收入6146万元。境内有3条省级公路共100.1km,5条县级公路128.5km。拥有小学231所,中学28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有线电视主干线18km,支干线30km。卫生院所231个,病床位500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