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伊州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伊州歌 伊州歌唐大曲名,有歌辞传世。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曰:“《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王灼《碧鸡漫志》卷三云:“《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越调。第不知天宝所制,七商中何调耳。王建《宫词》云:‘侧商调里唱《伊州》。’林钟商,今夷则商也。”《词谱》卷四○从《乐府诗集》录唐人歌辞凡十首,歌第一、第二为七言,四句三平韵;歌第三、第四、第五为五言,四句两平韵;入破第一、第二、第三为七言,四句三平韵;入破第四、第五为五言,四句两平韵。其辞皆属唐人近体诗,而《词谱》予以列入,此姑从之。 ☚ 伊州曲 伊州三台 ☛ 伊州歌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伊州”为边地曲调名。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手法,写女主人公回忆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着。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富的弦外之音。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多一些,往后就少下来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不知从何说起,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总之,那女子旧事重提,不为无因。“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伊州歌
这首绝句是王维的爱情、闺怨诗的代表之作,也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 在风清月明之夜,一位女子对着那象征着团圆、美满的婵娟,苦苦地思念着出征多年的丈夫,回忆着临别时殷殷叮嘱他多传鱼雁的情景,此时此刻多么想得到他的消息啊。 唐初实行府兵制,农民有一部分要服兵役,二十一岁时应征,至六十岁免役。后来被募兵制代替,加上战乱,这样就有相当部分的成年男子要离家从戎。而那个时代,妇女主要依附于男子生活,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在生活和精神上将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唐诗中这类思夫念妇的爱情诗占相当多的篇幅。诗人李白写了四首《子夜吴歌》 ,其中第三、四两首即描述守边战士家属对亲人的想念,以及为出征的丈夫准备冬衣的情景。杜甫的五言律诗 《捣衣》 中,同样描述了类似的情景。而王维的这首诗在同类诗中,更有其独特之处,语言平直,似信手拈来,却是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明月,历来为人们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子夜吴歌》其三)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琵琶行》) ……对于主人公来说,也许白天人事纷繁,为生活所累,也无暇忧愁。然而,当夜深人静之际,独对一轮圆月,空守良宵,怎堪相思之苦。一个“清风明月”,良宵美景便跃然纸上; 一句 “荡子从戎十载余”,不仅十余载的相思苦情汩汩涌出,更引起读者的种种联想和万千感触。于是,诗的后两句时空一转,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重现了当年夫妻离别的情景。这回忆的一幕,为“清风明月”之夜更笼罩了一层凄苦之情,“归雁来时数附书”作为收尾确为神来之笔。试想,当他们分别的时候,该是有多少难忘的场面,然而,为何此时只是念念不忘这一场面呢?一方面,是主人公渴望时时知道丈夫的消息,另一方面,恐怕丈夫去后并不是“数附书”了。在兵荒战乱的年月,得不到丈夫的音信,与天上的圆月相对照,更渲染出主人公思念、忧虑的情感,其中还蕴藉地表露出一丝怨情。面对此情此景就是那温柔的月光也透出一缕凄凉。这不能不说是王维这首诗艺术的成功之处。 这首诗的绝妙还表现在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两个时空,二者之间互为映衬,短短四句即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含蓄而又淋漓地表现了出来。对往事的回忆更衬托出明月之夜相思的凄苦,而将这回忆置于这样一个夜晚,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境更是扣人心弦,那蕴藉的一缕怨情,不正是相思之情的最佳爆发口吗? 伊州歌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写一位女子在凄清的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未归丈夫的情景。 此诗开篇即展现出一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图画:“清风明月苦相思”。在自然风物中,风、月本来就容易唤起人们诗意的感受,何况是这样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理应使人赏心悦目。然而,这一良宵美景在满怀相思之情的人儿心里非但没有引起半点愉悦,反而是触动愁肠的一种媒介,甚而至于成为不堪承受的心灵重荷。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正如宋人柳永在《雨霖铃》中所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清风明月勾起了离人的相思,相思之苦又使清风明月染上了凄凉的况味,诗一开头就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 “荡子从戎十载余”承上揭示“苦相思”的内涵,并点明抒情主人公的身分。它告诉读者,在这清风明月夜为相思所苦的,原来是一位征人的妻子;她苦苦思念的那位“荡子”,因“从戎”而离家不归已逾十载。“十载余”,在人的一生中已非短暂,对人的青春来说更是何其漫长。这当中,思妇该有多少回象这样伴着清风明月、忍受着难耐的孤寂和相思度过漫漫长夜。况且,折磨她心灵的还不只是相思和孤寂而已,还有着对征人生死未卜的忧虑。以上描写不仅交代了女子的处境和心情,而且为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个在月白风清之夜独倚窗前忧愁幽思的思妇形象生动浮现在人们眼前。 诗人并不就此止笔,接下来展现了这对夫妻当年分别时的一幕:“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但这两句并非诗人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从思妇长夜不寐的万千思绪中撷取的一个细节,它平平常常,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极富包孕,凝聚着诗人的匠心。 两句诗虽只从征人一方着笔,写他临别之际“殷勤嘱”,读者从中却不难想见他们夫妻平日的情深意笃,别时的依恋不舍,而这正是使得思妇“苦相思”的根本原因。在征人的殷勤嘱咐中,诗人只选取“数附书”一事来写,寓意也很深长,因为对天涯远隔的恩爱夫妻来说,最大的慰藉莫过于凭借书信以通情愫,然而鸿雁传书不过是古代的一个传说,征人的期望当然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一个幻想。归期既难逆料,连书信亦不可期,其相思之苦可想而知。此外,分别已十载有余,思妇对丈夫的临别嘱咐如此铭记不忘,记忆犹新,也足见她思念亲人的一片深情。正因为这两句有如许蕴意,因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展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更含蓄有力地表现了她的“苦相思”。同时,“归雁”一笔,既是思妇的回忆,也是眼前景物,它绾合了过去和现在,并与开端的“清风明月”相呼应,勾画出典型的清秋特征。在这寂寥的秋夜,思妇追忆昔日的欢爱,感念此时的孤独,这样的相思怎能不苦呢? 此诗紧紧围绕“苦相思”着笔,将思妇的感情写得深沉而又含蓄,因而获得了既感人至深又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云溪友议》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皇入蜀,宫廷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到湖南,一次在湘中采访使举行的宴会上歌唱了“红豆生南国”和“清风明月苦相思”两诗,在座的人听了莫不望着明皇所在的方向叹息。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梨园传唱的名曲,并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伊州歌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下一篇:漆园 → 诗词简介: 顾本、《万首唐人绝句》作《李龟年所歌》、凌本作《杂诗》,赵殿成本作《无题》、《乐府诗集》作《伊州歌第一叠》,首句作“秋风明月独离后”。诗描写了一位妇女夜半独坐,对着清风明月思念出征多年不归的丈夫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追忆当年丈夫从征时她对丈夫的殷勤嘱咐。“归雁来时数寄书”,则是嘱咐的中心内容。可是人不见面,书不见回,怎能不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思念亲人呢?此为歌妓传唱的名曲,语言平易亲切,内容显豁易懂,下笔似不经意,却臻于化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