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伊川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伊川学派北宋程颐为代表的学派。因颐号伊川故名。主要人物有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尹焞等。以“理”为宇宙本原,认为“万物皆是一理”(《二程集·遗书》卷一五),“理”的具体内容就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在人性观上,持人性二元论。主张“天命之性”是天理的体现,纯善;“气质之性”视禀气清浊而定,有善有恶。在理欲关系上,持理欲对立观。认为“人欲”禁锢善性,蒙蔽天理,故而提倡要“存天理,灭人欲”。其道德修养以“主敬”为基本方法。认为“所谓敬者,主一之谓……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无理明”(同上书,卷一八)。该派是为北宋理学正宗,其思想后为南宋朱熹等人继承并发扬和光大。 伊川学派 伊川学派北宋以程颐为代表的学派。程颐与其兄程颢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洛学的大宗师,学者称伊川先生,故后人以此名其学派。他与程颢同受学于周敦颐。游太学时已写出《颜子所好何学论》,显露出才华。晚年成《伊川易传》,为其思想的代表作,程朱学派的经典之一。在哲学观点上,与兄程颢颇多共同之处,但是也有他自己的发挥与补充。他认为“理”是最高范畴,是世界的本源,“凡事皆有理”,“万理归于一理”。他利用《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提出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气存在的根据。他认为理是“体”,事物是“用”,“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理与事物的关系即是体与用的关系。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理,即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天地间只有一个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个理是永恒的,是个独立的实体。他承认事物的转化与相对性,指出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物极必反。关于人性,他提出“性即理也”,性无不善,人之所以有性善性不善的区别,是因为才不同;才的不同又是由气的清浊不同决定的,即主张人性包含 “天命之性” 和 “气质之性”。强调存“理”去“欲”,注重“居敬穷理”的修养方法。程颐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是他一般是将理与气相对进行论述的,从而开拓了朱学一派。全祖望评价说:“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尝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发明有过去其兄者。信哉!”(《宋元学案·伊川学案》)其弟子最知名者为谢良佐、杨时、游酢、尹焞等。该学派又称“洛学”。 ☚ 明道学派 横渠学派 ☛ 伊川学派以北宋理学家程颐为代表的学派。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人,世称伊川先生,故后人以此名其学派。该学派以“理”为宇宙的根本,“万物皆是一理”,“理”主宰气。“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包含“天命人性”和“气质人性”,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尤其认为“天理”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理”不仅不依赖认识主体,而且也不依赖客观世界而存在。在对《周易》的阐释中,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法的观点。该派的主要人物有其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等。其中杨时影响较大,积极传播程颐的思想;吕大临原从学于张载,保留了某些关学的特色。游酢有较浓厚的禅学色彩。伊川学派为北宋理学的正宗,其思想后为南宋朱熹所继承和发展,成为“程朱理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