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伊壁鸠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Epicurus

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生于萨摩斯岛的乡村教师家庭。曾在小亚细亚一些城邦教授哲学。公元前306年定居雅典,创立“伊壁鸠鲁花园”,讲授唯物论哲学。他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认为原子不仅在形状、大小、位置上,而且在重量上也有差异,不仅有机械的直线运动,而且还有一种偶然的、自发的偏斜运动,从而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排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最先提出原始的、朴素的社会契约说。在道德哲学上,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只有心身宁静,怡然自得,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号召人们过“隐居”生活。相传写有三百篇著作,今仅存少数残篇、约一百条警语和一些书信。

伊壁鸠鲁

欧美婉指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在伦理学上是快乐论的最早提出者。也作“伊壁鸠鲁的信徒”。有戏谑味。

字数:59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品尝专家   酒气冲天 ☛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Epicurus

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政治法律观点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古希腊早期智者普罗塔格拉思想的继承。他认为,人最初都是个别的和独立的,功利是人们单独行为的标准,追求幸福是人们的生活目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产生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个法律的过程,是人们自愿结合订立社会契约的产物。人们寻求联合的目的和动力是保护普遍利益的需要,政府和法律的出现正是人们为保护各自利益而达成谅解的结果。伊壁鸠鲁这些原则对后世资产阶级法学家,诸如霍布斯、洛克、边沁,耶林等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Epikouros

古希腊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希腊奴隶制衰落时富有积极精神的中小奴隶主思想代表。出身于较贫寒的乡村教师家庭。曾到小亚细亚许多城邦教授哲学。公元前306年在雅典一花园内创立了当时唯一招收奴隶、贫民、妇女入学且学员一律平等的学校,被称为花园学校或伊壁鸠鲁花园,是当时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中心。一生颠沛流离,身体多病,但仍以顽强毅力和乐观精神严谨治学,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倍受弟子和世人尊敬。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吸收了昔勒尼派的亚里斯提卜快乐主义的合理因素,把古希腊幸福主义伦理思想系统化、完善化,成为古代幸福主义伦理学的最大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人生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幸福,就是善。快乐的内容,就是“身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它首先包括基本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但更高级更重要的是精神快乐。道德是手段,快乐是目的。一切具体善都与快乐相联系,离开快乐,任何道德都失去意义与价值。要获得快乐,过幸福生活,就必须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把握自然及人的本质,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畏神、不惧死。因为畏神惧死是快乐的主要障碍。认为神和人的本质都是原子;神只是一个“幸福的实体”,人的生死只是原子的聚散,都不足畏惧。他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引进伦理学是一大贡献。围绕快乐和幸福,他还提出了道德规律和道德准则的契约论思想。认为社会生活以利己原则为基础,单个人为自卫和防止相互伤害而相互结成团体,并缔结道德和法的契约,以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因此诸如正义等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要能使人安宁、有用,就是合理的,人们就会保留它、遵守它,反之,人们就重新约定新规范。这里已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思想和他的幸福主义伦理观总体一样,在当时代表和反映了中小奴隶主奋发有为的精神,有一定积极意义。伊壁鸠鲁的著作有300多卷,其中伦理学著作主要有《生活目的论》、《生活方式论》及一些关于道德的通信。但绝大部分已失传,只留下极少残篇和三封信。他的思想主要被其后继者卢克莱修记载在《物性论》中。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Yibijiulu Epikouros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生于萨摩斯的一个雅典移民家庭,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期哲学家的哲学。他曾先后在兰普萨卡等地讲授哲学。公元前306年在雅典的一所花园里办学,由此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据记载,他的著作多达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现仅存三封书信和一些残篇。他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认为原子不仅有大小、形状的不同,而且还有重量上的差异;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而且还有一种偶然的偏斜运动,从而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否认偶然性的观点。认为神和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神存在于各个世界的缝隙间,并不干涉人间的事物。在认识论上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本身无所谓错误问题,错误只存在于人们对感觉所作的解释和判断之中。在伦理学中,主张快乐是生活的目的,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指纵欲者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因此必须解除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 亚里士多德   卢克莱修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

古希腊哲学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出生于萨摩斯岛,以当教师为生。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在原子的形状大小的区别之外又加上了重量上的区别,并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降落时会因内部偶然原因发生偏斜,由此才与其他原子碰撞而结合成万物,这就克服了德谟克里特的宿命论倾向。坚持感觉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并将感觉论运用于伦理学,提倡“快乐主义”,认为最高的菩就是幸福,即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认为神居住在世界的间隙中,本身由原子构成,不能支配人的命运,人应排除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以求得心灵的平静。社会政治观点上最先提出原始的、朴素的社会契约说。其著作只留下残篇和三封信。

☚ 皮浪   奥古斯丁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1—前270Epikouros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萨摩斯岛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雅典人。开始时在小亚细亚各城市中讲学,后来到雅典,在一个花园里开办一所学校,史称“伊壁鸠鲁的花园”。这里成为晚期希腊宣传唯物论、无神论思想的重要阵地。一生著述甚多,但多已失传,仅留残篇。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并对它做了补充修改和发展。他认为,原子除形状大小不同外,重量也不同;原子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运动;原子在虚空中垂直下落,象下雨一样,在下降过程中某些原子由于自己内部的原因产生了偏离,于是产生了原子的碰撞,世界万物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这里,他把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性与偏离运动的偶然性结合起来,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对影像论的发展。他认为,感觉起源于从物体射出的影像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不仅视觉如此,声、色、味等感觉也如此。它们都是客观的性质,而不是主观的约定。他重视感性经验,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 “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他指出,概念起源于感觉的多次重复,“概念依赖于感性的知觉”。他还认为,感觉是判断真假的标准。这样,他就片面地强调、夸大了感性的作用。
幸福主义的伦理学。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寻求快乐和幸福。而他所谓快乐幸福是指“肉体健康”“灵魂安宁”。要获得个人幸福,必须破除迷信,不要恐惧神和死亡。他认为,神是原子构成的,他们根本不过问人间的事,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人死就散灭。因此马克思称他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学者”,无神论的奠基者之一。
他认为,社会国家是人们自愿结合成的,正义不是永恒的自然秩序,而是“约定”的结果。在哲学史上国家起源于相互契约的观点是他最先提出的。
伊壁鸠鲁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发生过重要影响。

☚ 蜡块说   斯多葛派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Epicuros

古希腊哲学家,后期原子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生于萨摩斯岛。曾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城邦教授哲学,公元前307年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学校,称为“伊壁鸠鲁花园”,逐渐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在坚持原子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试图把一般的生物现象与心理现象加以区分。提出“灵魂的灵魂”的无名物质元素或第五种元素。认为人的心智是由极轻极滑的原子构成,心智居于胸中,灵魂遍布于全身,可以说心智是灵魂的集中部分。心智指挥灵魂。灵魂原子从感官传导感觉于心智,心智利用灵魂原子的传导,推动肢体做出动作。还用原子论解释了感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现象。其思想为古罗马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约前55)所继承。

☚ 皮浪   芝诺(季蒂昂的) ☛
000006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