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任弼时故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在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1988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园管理处管理。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弼时乡影珠山下、白沙河畔,紧靠长(长沙)岳(岳阳)公路。为三进三间两偏屋,青瓦土砖木结构,共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31间,屋前一池塘,四周耸立古柏。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1904年4月30日诞生于此,在此度过童年与少年。1915年赴长沙,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高小、明德中学、长郡中学就读。1920年以后,参加革命,离开湖南。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10月27日,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四十六岁。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扶他的灵柩往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发表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故居内,任弼时的书房、卧室与父母卧室均保持原貌,床褥、器皿皆原物,还有他儿时的雕刻绘画、学生时代作业本等实物。任弼时兄弟的住室,现已辟为陈列室。院落侧边还有他少年时手植的杉树、槐树。1994年4月,岳阳市政府在任弼时诞生九十周年纪念日,于故居前竖铜像一座。 ☚ 屈原墓 6. 平江县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又名任家新屋。位于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唐家桥新屋里。旧为湘阴、长沙交界处,俗称“一府两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1959、1978、2003年维修。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为南方常见的旧式庭院住房形制。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有两个偏屋,三合土地面,墙壁下部为青砖,上部是土坯,小青瓦硬山顶,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31间,建筑面积1204平方米。中、上进的四间正房和偏屋窗户采用回纹窗格并透雕有人物、花鸟图案。堂屋北边7间平房是任弼时家的。任弼时的住房、夫人的书房和堂屋、父母亲住房、厨房均保留原貌。陈设有任弼时生前用过的床、桌、椅、书包、习字本等珍贵文物138件。正门匾额镌 “任弼时同志故居”七字,系邓小平题。堂屋正中立毛泽东手书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巨幅字屏。故居背靠梅山,东临隐居山。前进两端为青砖的马头山墙,西、南两侧与民房紧连,北有土坯围墙,墙高1.8米。两方各有小门楼通内,墙内有一半圆形池塘。池塘与西围墙之间植有13棵百年古柏,朴实清幽。古柏下立石碑,镌任弼时送子书“小孩子要用心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任弼时,原名二南,学名培国,湘阴唐家桥 (今属汨罗) 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清光绪三十年 (1904) 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 狮子桥 任弼时纪念馆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在湖南省汨罗市唐家桥。任弼时(1904-195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为三进三间两偏屋形式,木结构,青瓦土墙,共有房屋31间,面积12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其中住房、厨房、堂屋等均保持原状,并设任弼时故居陈列室,展出文物168件。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罗荣桓故居 施洋烈士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