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任化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任化邦?—1867捻军领袖。又名柱。安徽蒙城人。出身贫苦。幼孤。咸丰元年(1851年)在家乡与叔父任乾结捻聚义, 后参加组织捻军起义。咸丰七年(1857年)与太平军张乐行部联合渡淮河南征,为蓝旗将领。转战江淮地区,曾被太平天国封为鲁王。同治二年(1863年)初期捻军战争失败后,他和张宗禹等各率所部转战豫南,和赖文光部会合,驰骋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给湘、淮军以重创,成为捻军主要将领。次年五月在山东曹州(今荷泽)设伏击毙清军悍将僧格林沁。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与张宗禹等共尊遵王赖文光为首领。同治五年率部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十月,捻军分东西两支,他与赖文光合统东捻军,屡败湘、淮军。1867年被李鸿章以长墙工事围困于北有黄河、南有六塘河、西有运河、东有胶莱河的地区里。十一月十九日,东捻军与清军在江苏赣榆大战时,被叛徒刺杀。 任化邦?—1867捻军首领。又名任柱,安徽蒙城坛城集小任庄人。幼丧父母,家境贫困。率众起义后,加入太平军,被封鲁王。捻军首领张乐行牺牲后,他与张宗禹等同赖文光部联合作战。同治二年(1863年)又率众活动在鄂、豫、陕等地,打击敌人。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与张宗禹等共推赖文光为首领,屡败清军。次年在山东曹州(今菏泽)高楼寨击溃僧格林沁部。同治五年(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同年九月捻军分东西两支,他与赖文光指挥东捻军,痛击湘、淮军。同治六年随赖文光从山东突围,在江苏赣榆战役中被叛徒所杀。 任化邦?—1867捻军将领。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1851年结捻起事。1857年随张乐行转战淮南各地,受太平天国鲁王封号。1866年与赖文光领导东捻军驰驱鄂、豫、皖、鲁间。1867年11月为降捻潘贵升枪杀于江苏赣榆。 任化邦 任化邦1837~1867原名任柱。捻军蓝旗主、东捻统帅,后被太平天国封为鲁王。蒙城县坛城集任庄人。少时读书,天资聪明,10岁时父母去世,由伯父任乾收养。15岁与伯父去江苏、山东一带贩私盐,性刚强、广交游、讲义气,与捻首张乐行友善。1851年在坛城结捻,为蓝旗主。外出打捎,攻打团练,救济穷人,深得民心。后率部驰骋于苏鲁豫皖一带,抗击清军,为捻军劲旅,倍受盟主张乐行青睐。1857年被洪秀全封为鲁王,赐名任化邦。1864年天京陷落,与梁王张宗禹,共推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为首领,共同抗清。1865年在山东曹州葭密寨设伏,大败清军,俘杀僧格林沁。1866年与赖文光率东捻军进攻山东,直插鲁西南,因清军在运河东岸构筑长墙工事,步步设防,东渡未成。去河南与西捻军会师又受阻,折向皖北进入湖北,在尹隆河与湘军王牌刘铭传部相遇,虽歼敌两万,仍不能前,复又北上河南,东上山东,进入昌乐、潍县,1867年农历11月12日在潍县松树山,遭刘铭传部袭击,转移至苏鲁交界江苏赣榆县休整。清兵追至,率部迎战于紫阳桥畔,激战之中,被叛将潘贵升用小火枪杀害,致军心动摇,东捻军大败。其骁勇善战,敌称之为“人中怪杰”。李鸿章称:任柱称雄十年,拥骑万匹,东三省及蒙古马队俱为战尽,实为天下第一等骑将好汉!曾国藩也道:“群贼之中,以任化邦之骑为最悍”。 ☚ 张襄 李蕴泰 ☛ 任化邦?—1867清末捻军将领。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参加捻军。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与太平军联合,转战江淮间,封为鲁主。1864年4月,偕张宗禹等率捻军转战于豫南等地,与太平军赖文光会师,整顿队伍,尊赖文光为领袖。他率骑兵入山东,在曹州(今菏泽)歼灭僧格林沁军。后又入湖北,在安陆(今京山)尹隆河之战大败湘军和淮军。1867年11月19日在江苏赣榆战斗中,被叛徒潘贵升从背后袭击,遇害牺牲。 任化邦?—1867即任柱。清代捻军领导人之一。安徽蒙城人。出身贫苦。清咸丰元年(1851)在家乡坛城集随叔父任乾结捻聚义。后为蓝旗将领。七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后封为鲁王。同治三年(1864)天京陷落后,同张宗禹等请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坚持斗争。次年四月在山东曹州(菏泽)全歼清僧格林沁部,并屡败湘、淮军。五年捻军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和他为首一军,是为东捻军,转战鄂、豫、皖、鲁之间。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江苏赣榆与清军作战时,被叛徒潘贵升自后狙击,遇害牺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