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仫佬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仫佬族Mulao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6.06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乡镇,部分散居在与罗城临近的县、市。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无本民族文字。许多基本词汇与壮、侗、水、毛南等族语言相同。仫佬族的民间舞蹈有踩堂舞、芦笙舞、狮子舞等。传统体育活动有象步虎掌、母鸡护蛋、游泳、武术、打鸡毛毽、踢毽子、抢花炮、玩花龙、打蔑球、打灰包等。
❶抢花炮。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攻防转换快,既要有个人突破,又要有整体的配合,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已作技术改革的“抢花炮”被列入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
❷玩花龙。花龙即用柔韧的竹蔑编织而成的圆球,里面装着碎瓷片和几枚铜钱。玩花龙时多由青年男女们自由组合成几组或几十组,相距10~15米面对而立,以每队选手掷花龙的次数和接球的成功率,或者是看花龙击中对方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仫佬族mùlǎo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

仫佬族mùlǎo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僚和伶的一支。1990年人口有159 328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城、都安、忻城等县。讲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尤其是采煤业有较大发展,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伶”、“谨”,史称“木佬”、“木篓苗”、“姆佬”等。人口159328人。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地。有自己的语言,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不少人还兼通汉语、壮语或侗语、苗语。经济以农业为主,自古以擅长种稻而闻名。打铁、制陶手工业及采煤业也较为发达。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酸辣菜肴。衣装简朴,服色尚青,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为原料,妇女多穿大襟上衣和长裤,头挽髻、包青布巾。住房多为土房或砖瓦房,屋内设有烧煤的地炉。节日比较多,有婆王节(小儿节)、“牛诞节”、“走坡节”、“依饭节”等。宗教信仰比较杂,没有统一的宗教,有信奉原始宗教的,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奉道教的。普遍能歌善唱,山歌是他们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仫佬族

自称“仫佬”或“锦”。史称“姆佬”。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罗城、宜山、柳城、都安、忻城等县,主要聚居在罗城县(占全族人口90%)。90,426人(1982年)。与壮、侗等民族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明清时称“伶人”,清初始有“姆佬”之称。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不发达。操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部分兼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嗜酸、辣,好吃糯米饭。服色尚青。婚后有“不落夫家”习俗。*走坡是青年男女对歌的主要形式。主要从事农业,种水稻、玉米和薯类。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建有煤矿以及水库等,促进了农业发展,解决了山区的饮水问题。

仫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宜山、柳城、忻城、柳江、都安、河池、环江、柳州、融水、南丹等10县、市也都有分布。人口为207352人(2000),其中男107154人,女10019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79人,大学本科1774人,大学专科4275人,中专8526人,高中11916人,初中58110人,小学92989人,扫盲班3195人,未上过学967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8184人,采掘业182人,制造业937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1人,建筑业18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1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46人,金融、保险业62人,房地产业15人,社会服务业17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89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59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6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84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26人,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9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829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817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403人。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生产水稻、玉米、薯类等3种为主,兼种油菜和蔬菜。

仫佬族

仫佬族

仫佬族人口约为16万人。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

☚ 毛南族   铜鼓艺术 ☛
仫佬族

056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59328人(1990年)。主要聚居广西罗城县,其余分布于本区宜山、柳城、忻城、河池、环江等地。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文。与壮、侗等民族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一部分。清代以来,被称为姆佬、木老等。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较发达。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亦崇信道教和佛教,妇女有不落夫家的婚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了仫佬族自治县。

☚ 达斡尔族   羌族 ☛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在广西罗城县。人口90426人(1982年)。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汉、壮语,通用汉文。史称“姆佬”、“木栳”。源于古代僚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等。信奉道教,少数信佛教。尚青色。传统节日有婆王节、依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

仫佬族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罗城、宜山、柳城、都安、忻城等县。90,426人 (1982年)。与壮、侗等民族一样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汉、壮等民族大体相同,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部分兼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服色尚青。婚后有“不落夫家”习俗。走坡是青年男女对歌的主要形式。主要从事农业,种水稻、玉米和薯类。解放后,建立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建有煤矿以及水库等。节日活动较多,特殊的节日有: 三月初三婆王节、四月初八牛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后生节,以及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

☚ 佤族   自治州 ☛

仫佬族mu lao zu

Mulam nationality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仫佬”或“锦”。古代属※百越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僚、伶,明清时开始称木佬、姆佬等,解放后用现名。总人口15932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乡及东门镇等地,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其余散居在广西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境内。宋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明代推行土流合治,设有永顺副长官司和永顺正长官司。清代改土归流。操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部分兼通壮语或汉语,使用汉文。受道教、佛教影响很深,盛行多神及祖先崇拜,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解放以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存在换工习俗。生产工具分为犁、耙、锄、刮、刀、镰几类,流行以马耕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杂粮。其地煤矿储量丰富,“掘地为炉燃烧白炭”的历史已有500年之久,清初开始官办矿场,工业开采煤硫矿。聚族而居,服色尚青,喜食酸辣食物和糯米饭。文化习俗与壮侗语族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富于反抗精神,明清时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和斗争,以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剥削。1949年以后废除封建政治经济体系,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983年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