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失:过失,差错。凭外貌看待人,在子羽身上出现失误。指不能单凭外貌判断人的品质或能力。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言善辩,孔子特别喜欢他。宰予做了齐国大夫后,却因行为不轨被灭族处死。另一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一直对他十分冷淡。子羽发愤苦读,终于成为才能出众的人。对此,孔子很有感慨,他说:“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yǐmàoqǔrén,shīzhīzǐyǔ〔其他〕 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开始时,孔子嫌他面貌丑陋,不愿收他为学生。勉强收了以后,发现他德行很好,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见《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此语。而《韩非子·显学》云:“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其说异于《大戴礼记》、《史记》。后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用外貌来衡量、判断人的好坏是肤浅的、错误的。 △ 贬义。用于判断或录用人方面。 【近义】以毛相马 〖反义〗量才取用 量才录用。也省作“以貌取人”,也作“以容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