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太即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太即性中国近代谭嗣同提出的自然人性论观点。出自《仁学》:“谓以太即性,可也。”“以太”原是十九世纪末在西欧流行的自然科学概念,有些科学家假设它是传播热电磁光的媒介,后来物理学新发现证明这个假设是不正确的,1876年《光学》一书的译介,此概念始传入中国。谭嗣同和其他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则把“以太”变成了表达各自哲学和社会观点的概念。认为,“以太”不仅是热电磁光的传播者,更是“法界由生,虚空由立,众生由是出”的宇宙本源。万物性质各异是由于“以太”“质点之位置与分剂有不同耳”, “性一以太之用”(《仁学》),故“谓以太即性,可也,无性可言也”。根据“无性可言”的观点,认善恶皆人为之名,在于循不循条理,即是否符合由“以太”构成的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这种“以太即性”的观点,虽然力图用“以太”这种假设的物质的东西解释“性”和善恶观念,但却既没有摆脱“物活论”,也没有跳出先验论的影响。仁政 孟子提出的政治道德主张。亦称德政。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孔子曾提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等政治伦理主张。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仁政”学说,他认为,仁政(不忍人之政)是王者仁心(不忍人之心)的扩充,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强调以仁义礼智诸德作为施政的根据。仁政的主要内容在经济上,他提出“正经界”,“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减轻租税和兵役劳役,“取于民有制”,“使民以时”,救济贫困,照顾鳏寡孤独等,此为“养民”。在政治上,要任贤使能、“仁民”、“民贵君轻”,提高民众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在文化上要“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同上),加强道德教育,把人民“驱之向善”,以达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目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就能够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他劝谏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仁政主张,缺乏实现的现实条件,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但在历史上仍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理想政治,为人们所重视和向往。后亦用作称颂地方官吏施良政的赞语。唐·杜牧《寄牛相公》诗:“六年仁政讴歌者,柳远春隄处处闻。”《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水旱饥荒安得无?全亏仁政早先图。”孟子的仁政学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太即性谭嗣同提出的自然人性论观点。语出《仁学》:“谓以太即性,可也”。“以太”是19世纪末期西欧流行的自然科学概念,有些科学家假设“以太”是传播光热电磁的媒介。后来物理学的新发现证明这个假设是不科学的。谭嗣同的“以太”概念具有哲学意义,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功能,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人际交往,都是“以太”在起作用,所谓性也是“以太”作用的表现,“性—以太之用”,故“谓以太即性,可也,无性可言也”。根据这种“无性可言”的理论,他提出善恶皆人为之名,在于循不循条理而已。并认为人欲尽,则“人之性尽;物皆可贵,则物之性亦尽”,以自然人性论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为中国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经济主张服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