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仁果腐烂病pomefruits valsa canker由黑腐皮壳侵害仁果类果树的引起树皮腐烂及大小枝枯死的真菌病害。受害部位为主干、枝干及枝条主要有苹果树腐烂病和梨树腐烂病。前者中国最早1916年发现于辽宁熊岳,后者1899年便有报道。 分布与为害 苹果树腐烂病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发生普遍。1948~1952年在辽宁苹果产区初次大发生,经大力防治,至50年代中期,病势渐趋平稳。60~80年代,又有几次大发生。病区亦逐渐扩大,目前轻病区发病株率约10%~30%,重病区高达60%以上,是北方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 梨树腐烂病在东北、华北梨区发生普遍,西洋梨受害严重,常整株枯死,冻害后受害尤烈,成为栽培西洋梨的主要障碍。 苹果树腐烂病在冬春发病盛期或夏秋衰弱树发病时,一般呈溃疡型症状: 病部初为红褐色,稍肿胀,组织松软糟烂,深达木质部。以后,病部表面出现小疣状突起,突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病菌分生孢子器),当空气潮湿或雨后,从中涌出金黄色丝状卷曲的孢子角。苹果树进入生长期,病部扩展减慢,干缩下陷,表面渐变黑褐色,病健交界处开裂,四周稍隆起,生长旺期后,春季刮治遗留的小溃疡失水成为松散糟烂的红褐色于斑,多埋在粗皮下,剖开粗皮方可发现。入冬后干斑中的病菌在相邻的树皮上又形成溃疡斑。夏秋季发病,主要呈表面溃疡,沿树皮表层扩展,晚秋初冬表面溃疡中的菌丝体,穿透木栓层,导致大片树皮腐烂,形成典型的溃疡斑。2~3年或4~5年生小枝发病时,病斑边缘不清晰,迅速扩展到全枝,引起落叶,称枝枯型症状。 梨树腐烂病症状与上述类似,多发生在主干、主枝和侧枝上。在较抗病的品种上,病部扩展缓慢,病变一般仅限于皮层,但发病严重时或感病品种上,病变能深达木质部,愈伤力强的健壮树,病皮翘起乃至脱落。树势衰弱的枝干或小枝,病部常包围整个枝干,致使病部以上全部枯死。 病因 苹果树腐烂病原物为角子黑腐皮壳(Valsamali Miyabe et Yamad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东北壳囊孢(Cytospor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有性态具内外子座,子座与寄主组织间有清晰的黑色分界线,外子座圆锥形,颈部长,四周有发达的疏丝组织,在马铃薯葡萄糖洋菜上菌落初白色,后浅褐色或深褐色,结构疏松、不产生或少产生分生孢子座,菌丝较粗,子囊壳多生在子座内,近球形,具长颈; 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几乎无柄; 子囊孢子8个,无色单胞,腊肠形,弯曲,7~12×1.5~2.4(微米),属Saccardo分类系统的小孢子组。无性态: 分生孢子器内壁不整齐,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很小,无色单胞,弯曲,腊肠形,潮湿时涌出黄色孢子角,遇水即分散。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31℃,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在日光下经2天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丧失生活力。主要为害苹果和苹果属植物,小苹果(Maluspranrifolia,M.asiatica)也可严重被害。树体愈伤能力强弱与抗病菌扩展有密切关系,较强的单株或大枝抗扩展力较强,愈伤能力受树皮充水度制约,充水度高于80%时愈伤较快; 树体负载量对抗病力的影响明显; 土壤管理差、根系生长不良、施肥不足、结果过多、早期落叶导致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 大小年结果相差幅度大的果园,大年之后发病加剧。 梨树腐烂病病原物在山东、辽宁、河南为角子黑腐皮壳梨变种,它与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内子座相同,但外子座扁圆锥形、颈部短,四周无疏丝组织或不明显; 在马铃薯葡萄糖洋菜上菌落始终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构致密,易产生分生孢子座,菌丝较粗,与苹果树腐烂病菌交互接种,室外均不发病,但室内均发病。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曾报道有梨黑腐皮壳,子座内含4~20个具长颈的子囊壳,子囊长椭圆形,子囊孢子4~8个,腊肠形,弯曲,16~26×3~6(微米)属Sac-cardo分类系统的大孢子组。分生孢子形态与苹果树腐烂病菌类似。梨品种间的感病性差异很大,西洋梨品种最感病。中国梨品种中砀山酥梨、黄梨和苹果梨等较感病。鸭梨、白梨及秋子梨等较抗病。环境条件对发病的影响同苹果树腐烂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二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树组织或病残体上越冬。苹果树腐烂病菌已被证明能在树皮死组织上生长繁殖,病皮、干桩、死皮上产生的子实体是其初侵染源。春季发病后16~35天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秋季开始形成子囊壳,翌春大量产生子囊孢子。孢子借风雨传播,雨后传播量增多,由伤口、果柄痕、叶痕和皮孔侵入。在辽宁果区,3月至11月均能侵染,以3月下旬至5月中旬侵染最集中。病菌可潜伏侵染,在侵染点周围组织死亡或垂死,寄主抗病力低时使树皮病变,田间外观无病的苹果树皮普遍带菌,树皮带菌率远远大于发病率。侵入树体的病菌除了容易在各类伤口死组织内扩展外,主要是先在落皮层扩展,进而侵害树皮的健康组织。从夏季树皮形成落皮层,开始发生病变,至翌年春苹果树进入生长期发病停顿,是腐烂病的一次发病过程。在陕西凤县,6月上、中旬至8月,苹果树形成落皮层,病菌在已死亡而尚未干枯的落皮层组织内扩展,自7月中下旬直至9月间,引起树皮发生病变,形成表面溃疡。晚秋初冬,随着果树渐入休眠期、抗病力减弱,病变逐渐向树皮深层发展。表面溃疡组织中的菌丝集结,突破周皮侵害健康组织,引起大片树皮腐烂。同时,树皮表面死组织内定居的病菌开始活动,在树皮表面枯、健皮交界处形成坏死点,蔓延为害。入冬,发病急剧增多,至1月达最高峰,但扩展较慢。早春2~3月气温回升,扩展加速,进入腐烂病发生和危害盛期。果树展叶开花后进入生长期,抗病力增强,发病锐减,扩展停顿,5月份发病盛期结束。栽培管理粗放和周期性冻害是腐烂病流行的主要诱因。一年可有两个发病高峰。 病害控制 改善栽培管理条件,提高树体抗病力是防治仁果腐烂病的基本措施。应重视水土保持,增施肥料,注意有机肥和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 合理修剪、适量留果,控制大年留果量; 防治落叶性病虫害,控制后期贪青徒长,提高抗寒抗病能力。春季果树发芽前,全树喷洒40%福美砷或腐必清100倍液,6、7月间再用相同药剂涂刷主干和大枝中下部一次,是药剂预防的关键。及时刮治病斑,早春结合刮老皮、翘皮将病斑刮净; 加强秋季刮治,认真刮除表面溃疡。刮治后的病疤至少在春夏两季涂药保护二次,防止复发。加强果园卫生,结合冬剪,清除死树枯枝和干桩枯橛,生长季节随时剪除病枯枝,及时烧毁,以降低果园内病菌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