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际吸引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际吸引理论theorie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有关人际吸引现象的系统的社会心理学阐释,属于以情感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1)认知平衡理论,系T.M.纽卡姆将F.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及其P-O-X模型应用于对人际吸引现象的解释。基本观点认为,若P(人际知觉主体)和O(人际知觉对象)对X (P和O之外的另一个对象或实体)持有相同的态度,则导致P和O之间的相互吸引;若P和O对X的态度不同或相互对立,则导致P和O之间无关(即不建立积极的情感吸引关系),甚至是相互之间的疏远或敌视(参见下图)。(2)强化理论,以克老尔(G.L.Clore)和拜恩(D.Byrne)于1974年提出的强化-情感模式(re-inforcement-affect model)为代表。他们以条件作用原理为基础,认为当互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为互动主体带来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奖赏)时,或仅仅是互动对象与互动主体的某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伴出现时,易于导致互动双方的人际吸引。(3)奖赏或惩罚的增-减理论(gain-loss theory),实为强化理论的一个特例,由E.阿伦森和D.E.林德于1965年提出,认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互动对象对互动主体的赞赏的增值或批评的减值易于导致互动主体对互动对象的喜爱(吸引);互动对象对互动主体的赞赏的减值或批评的增值,则导致互动主体对互动对象的疏远或厌恶。
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理论theory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解释人际吸引现象的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人际吸引学习理论和人际吸引平衡理论。人际吸引学习理论由克劳尔和伯恩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认为,任何一个人或物,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与良好心情联系起来,将会受到喜爱;反之,与惩罚或其他消极情感相联系,将不受到喜爱。人际吸引平衡理论由海德和纽科姆提出。海德描述了个人、他人和对象三者间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着重考察了情感关系和统一关系,认为喜欢不喜欢是情感关系,看法是否一致是统一关系。两者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人际相互吸引;两者处于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而达到平衡。认为人际关系改善的意义在于个人、他人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由不协调转变为协调,若三者不协调,可通过态度或关系的改变达到新的协调。纽科姆修正了海德的平衡理论,强调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要。 ☚ 社会认同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