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沟通信息。我们每天都与他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沟通。比如,在家里与家人闲聊,在学校与同学商讨问题,在单位与同事交谈等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除了8小时的睡眠以外,在其余的16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进行相互交往并沟通信息。其中,25%以文字传递的间接形式进行,75%用于人际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可见,一个人想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沟通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沟通是人际间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倘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送出了信息,但是,对方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没有形成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产生沟通的效果,也就不可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因此,沟通必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人既是信息的传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交往对象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主动地把握这些因素,尽可能调整自己、提高信息沟通的征量,使我们的沟通效果更加完美。
事实上,衡量整个沟通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情况。当我们发出了某一信息,被对方积极接受时,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而当接受理解了这一信息的内涵,并作出了相应的、主动的反应和回报时,则对方(信息接受者)又变成了向我们传送信息的发出者,而我们则相应转变成了信息的接受者。这种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互换过程,就是反馈联系的过程。显然,在沟通中,双方所建立的这种反馈联系是在主客观矛盾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渐深入和发展的。当信息接受者反馈回来的信息,与信息发出者的态度较为一致时,信息发出者便在接受反馈的同时,给予对方以积极的反应; 倘若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与信息发出的态度不一致时,就影响了信息发出者的反应,从而使沟通增加阻力和障碍。也就是说,沟通双方共同点越少,反馈联系则越弱。
可见,沟通是交往双方不断形成反馈联系的一种循环过程。而这种循环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地、机械地循环,而是沟通双方在相互作用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一个新的平衡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平衡都比原来的平衡高一个层次。
(2)心理保健功能。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与单位领导的关系没有搞好,就整日一愁莫展,垂头丧气; 还有的人因为某同事冲他笑了一下,就睡不着觉,更因为有人为某门功课不及格而想寻短见……。可见,倘若心理保健水平低,既孤欲寡欢、神情忧郁,则对工作、对生活、对交往造成危害。
事实上,人人都有一种合群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指人类的合群性,心里学研究表明:个体恐惧感往往来源长期的孤僻与焦虑,长期处于孤独环境的人,往往会变得神情忧郁,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这些人的寿命比那些乐观、开朗、喜欢交往的人短得多。
心理保健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水平,必须做到:
❶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大量的社会活动和交往活动中,通过彼此的情感的投入,思想的交流,才能摆脱孤独感,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从这种意义讲,人际交往可以增加相互间的理解,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❷既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又要有求实的作风,只有看到光明,看到前途,看到欢乐,看到幸福,才有可能积极向上,锐意进取; 只有看到出路,面貌一新面对现实,才能避免自寻烦恼,自暴自弃。可见,能否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❸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心胸豁达、自信心强的人,往往为人处事显得开朗、乐观、豪爽、随和; 相反,那些心胸狭隘,自卑感强的人,往往为人处事则显得消极、悲观、固执、呆板。前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能做情绪的主人,主动寻求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后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情绪至上,处处被动、消极、冷漠。因此,要想完善自己的心理保健水平,必须大胆、果断地改变消极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变自卑为自信,变羞怯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
心理学家柏曼认为,心理健康应具备下面几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绪,没有多余的紧张感和过分的不安感; 善于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稳定的情绪; 富有人情味,容易与他人情感认同; 善于悦纳别人,也被他人所悦纳; 能表现出与自身年龄特征相适应的情况; 处理问题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适应能力强; 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信心很强,既能自我接受,又能接受他人的帮助; 为了达到既定目的,富有持之以恒的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懂生活,会生活,善于生活。
以上几条至少有一多半的内容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那些心理状况比较好的人往往善于交往,情绪健全,善于用理智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自我认识功能。俗话说:知人难,知己更难。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我认识准确、客观的人,乐于接受别人,也容易为别人所接受。
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并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主客观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要避免自我混乱,正确地认识自己应做到:
❶应与自己的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为客观参照物,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试想一下,倘若有人说,他比小的时候个子高了一截; 另一个说,他比十年前聪明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肯定会觉得他二人的结论不甚客观,颇为可笑,因为个子的高低,智商的优劣,只有与周围的同龄人相比,方会显得客观,一味与自己相比,就会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一般来讲,人总是以客观反馈回来的信息为标准来认识自己,乍看起来,自我认识是一种个人主观内部的活动的结果。但事实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当人们处于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往往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我们将人的自我劈为两半,一半是主观自我,另一半则是客观自我。所谓主观自我指的是自我认识,而客观自我指的则是眼中的我。显然,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既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要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还要受人生理发展过程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离开了人们交往的对象或可供比较的对象,离开了客观外界环境,人们就无法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参照物。
要想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积极投人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主动地置身于人际关系的海洋里,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比较来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我认识水准纳入到客观的轨迹中去,否则,就可能产生“医不自治”、“当事者迷”的效应。
❷人还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在通常情况下,能够真正地、明确地认识自己的人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参照尺度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想准确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就应该重视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因为这种客观反馈回来的信息,往往是衡量自我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❸人们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来认识自己。大凡一个自我认识水平全面、彻底的人,往往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善于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们善于把自己放到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去观察、探讨,胜不骄、败不馁。既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能深知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他们着力发挥自己的积极品质,对一些消极品质进行限制和消除,在人生的舞台上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4)人际协调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有的组织和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组合比较合理,彼此间坦诚相见,相互接受、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人际关系就会显得颇为融洽。这样较合理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组织或集体中的个人,一定会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相反,有的组织和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不甚合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缺乏谅解、互相扯皮、互相拆台,这样,人际间的交往就出现了阻力和障碍,也造成了很大的内耗。这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生系结构,对组织或集体中的个人,无疑会产生离心作用,造成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
有人曾用下列公式来比喻人际关系的协作结构:

显然,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是人多力量大。我们所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应该是:采取哪些方法才能避免人际间的内耗产生,即1+1<2的情况发生。怎样做才能保证人与人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并在保证1+1=2的前提和基础上,寻找最优方案和最佳状态,发挥1+1>2的作用。
这就是说,人与人间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堆积,也不能随意地组合。而应在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规律的作用和制约下,按照较为合理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倘若人际间的组合方式科学、合理,则会充分发挥出组织集体的巨大力量来;倘若人际间的组合方式杂乱无章,就会严重地影响组织力量的正常发挥,给组织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害。
一个组织或集体,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内部成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具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合理的科学的人际关系结构,就一定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真正发挥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巨大力量来。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沟通信息
我们每天都与他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沟通。比如,在家里与家人闲聊,在学校与同学商讨问题,在单位与同事交谈等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除了8小时的睡眠以外,在其余的16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进行相互交往并沟通信息。其中,25%以文字传递的间接形式进行,75%用于人际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可见,一个人想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沟通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沟通是人际间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倘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送出了信息,但是,对方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没有形成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产生沟通的效果,也就不可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因此,沟通必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人既是信息的传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交往对象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主动地把握这些因素,尽可能调整自己、提高信息沟通的征量,使我们的沟通效果更加完美。
事实上,衡量整个沟通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情况。当我们发出了某一信息,被对方积极接受时,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而当接受理解了这一信息的内涵,并作出了相应的、主动的反应和回报时,则对方(信息接受者)又变成了向我们传送信息的发出者,而我们则相应转变成了信息的接受者。这种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互换过程,就是反馈联系的过程。显然,在沟通中,双方所建立的这种反馈联系是在主客观矛盾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渐深入和发展的。当信息接受者反馈回来的信息,与信息发出者的态度较为一致时,信息发出者便在接受反馈的同时,给予对方以积极的反应;倘若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与信息发出的态度不一致时,就影响了信息发出者的反应,从而使沟通增加阻力和障碍。也就是说,沟通双方共同点越少,反馈联系则越弱。
可见,沟通是交往双方不断形成反馈联系的一种循环过程。而这种循环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地、机械地循环,而是沟通双方在相互作用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一个新的平衡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平衡都比原来的平衡高一个层次。
2.心理保健功能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与单位领导的关系没有搞好,就整日一筹莫展,垂头丧气;还有的人因为某同事冲他笑了一下,就睡不着觉;更因为有人为某门功课不及格而想寻短见……可见,倘若心理保健水平低,既孤欲寡欢、神情忧郁,则对工作、对生活、对交往造成危害。
事实上,人人都有一种合群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指人类的合群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恐惧感往往来源长期的孤僻与焦虑,长期处于孤独环境的人,往往会变得神情忧郁,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这些人的寿命比那些乐观、开朗、喜欢交往的人短得多。
心理学家柏曼认为,心理健康应具备下面几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绪,没有多余的紧张感和过分的不安感;善于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稳定的情绪;富有人情味,容易与他人情感认同;善于悦纳别人,也被他人所容纳;能表现出与自身年龄特征相适应的情况;处理问题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适应能力强;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信心很强,既能自我接受,又能接受他人的帮助;为了达到既定目的,富有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懂生活,会生活,善于生活。
以上几条至少有一多半的内容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那些心理状况比较好的人往往善于交往,情绪健全,善于用理智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自我认识功能
俗话说:知人难,知己更难。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我认识准确、客观的人,乐于接受别人,也容易为别人所接受。
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并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主客观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要避免自我混乱,正确地认识自己应做到:
(1)应与自己的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为客观参照物,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试想一下,倘若有人说,他比小的时候个子高了一截;另一个说,他比十年前聪明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肯定会觉得他二人的结论不甚客观,颇为可笑,因为个子的高低,智商的优劣,只有与周围的同龄人相比,方会显得客观,一味与自己相比,就会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要想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积极投入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主动地置身于人际关系的海洋里,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比较来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我认识水准纳入到客观的轨迹中去,否则,就可能产生“医不自治”、“当事者迷”的效应。
(2)人还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在通常情况下,能够真正地、明确地认识自己的人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参照尺度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想准确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就应该重视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因为这种客观反馈回来的信息,往往是衡量自我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3)人们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来认识自己。大凡一个自我认识水平全面、彻底的人,往往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善于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们善于把自己放到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去观察、探讨,胜不骄、败不馁。既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能深知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他们着力发挥自己的积极品质,对一些消极品质进行限制和消除,在人生的舞台上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4.人际协调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有的组织和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组合比较合理,彼此间坦诚相见,相互接受、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人际关系就会显得颇为融洽。这样较合理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组织或集体中的个人,一定会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相反,有的组织和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不甚合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缺乏谅解、互相扯皮、互相拆台,这样,人际间的交往就出现了阻力和障碍,也造成了很大的内耗。这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组织或集体中的个人,无疑会产生离心作用,造成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
有人曾用下列公式来比喻人际关系的协作结构:
1+1<2
1+1=2
1+1>2
显然,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是人多力量大。我们所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应该是: 采取哪些方法才能避免人际间的内耗产生,即1+1<2的情况发生。怎样做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并在保证1+1=2的前提和基础上,寻找最优方案和最佳状态,发挥1+1>2的作用。
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堆积,也不能随意地组合。而应在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规律的作用和制约下,按照较为合理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倘若人际间的组合方式科学、合理,则会充分发挥出组织集体的巨大力量来;倘若人际间的组合方式杂乱无章,则会严重地影响组织力量的正常发挥,给组织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害。
一个组织或集体,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内部成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具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合理的科学的人际关系结构,就一定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真正发挥出 “人心齐,泰山移” 的巨大力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