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禽之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禽之辨中国古代道德论题之一。周秦诸子提出,战国初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从事社会生产,“赖其力而生”。他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衽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能组织起社会生活,并建立道德人伦。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有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人保存并扩充这四种道德之心,则为“君子”,不保存并丢弃它们,人就变成“禽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还有的道德学家认为,人禽之别在于人有礼,《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又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义,即有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礼记·郊特牲》说:“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荀子认为,人有知有义,禽兽有知无义,这是人禽的根本区别。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明清之际李颙认为,人禽之分在于善恶一转念间,其《悔过自新说》言:“殊不知君子小人、人类禽兽之分,只在一转念间耳。苟向来所为是禽兽,从今一旦改图即为人矣。”人禽之辨,标志着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社会化要求的提高,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