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治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以(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访)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墨子·尚同》 故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不能当一人,而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伯: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奢泰游抏(同玩)之修,于天下不见谓修;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是君人者之要守也。知者易为之兴力而功名綦大,舍是而孰足为也。故古之人有大功名者,必道是者也。丧其国,危其身者,必反是者也。 《荀子·王霸篇》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通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韩非子·用人篇》 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汉·陆贾《新语·资质》 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禹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齐俗训》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治)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勃)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形,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 汉·桓宽《盐铁论·刺议篇》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乃将言乎循善则见妬,行贤则见嫉;而必遇患难者也。……处士不得直其行,朝臣不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败,暗君之所以孤也。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 (魏)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馀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仁义》 故先王之用人也,远使之而观其忠节,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谋,可识其智虑;烦之以务,足见其材能;杂之以居,视以贞滥;委之以利,详以贪廉;困穷要之以仁,危难思之以信,寻其行而探其性,听其辞而别其情。 唐·罗隐《两同书·真伪》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集·为君难上》 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则任之重可也,谓其忠则委之诚可也;委之诚者人亦输其诚,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诚相照,恩结于其心,是岂禽息鸟视而不知荷恩尽力哉?故曰不疑于物,物亦诚焉。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委任论》 用人者,非私于其人;为人用者,非私于其用。近臣之得所为主,皆所以事天也。此意不明,上之人操其公器大柄以自私,曰,吾能以富贵人;下之人,失其灵龟。贸贸于势力之途而不知返。 宋·文天祥《文山集·上丞相书》 大臣勉贤王之为治,惟在严以远小人,而专于任君子也。盖君子小人之用舍,天下之治忽系焉。人君立政,可不严于彼而专于此哉?周公以是告成王,意岂不曰:立政固在于用人,而非人适所以乱政。彼吉士之不可舍而𪬑人之不可用,盖自昔而然矣。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一《山东乡士录继今立政其勿以𪬑人其惟吉士》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自强全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有治法,无治人,虽得泰西之法而效之,亦徒使其关利营私之计耳。 清·李秉衡《李忠节公奏议·奏陈管见折》 【评】人治在中国哲学思想界颇为盛行,为专制体制所依赖,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是支配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内容。 人治rénzhì〈动〉 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人治rénzhì〈动〉指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意志来管理国家(或单位),决策行事。与“法治”相对。 人质;人治◉ 人质rénzhì 名 一方拘留对方的人,用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例>扣留~/ 绑架~/ 太后谋害齐王未成,便留他在朝,作为~。 人治rénzhì〈动〉指单凭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来治理国家。 人治 人治法治的对立概念,在实质上排斥法制原则,与现代民主政治原则根本对立。其主要弊端是,以个人有限的能力承担无限的权力,以言代法,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偏听偏信,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在掌权者死亡或因病不能视事而出现权力真空时,极易发生包括政变或内战在内的混乱现象,造成政策多变,缺乏连续性等恶果。 ☚ 世袭说 内阁 ☛ 人治 人治rénzhì根据掌权者的意志来治理或管理。与“法治”相对。 ☚ 人造土 认罚 ☛ 人治强调统治阶级代表的个人权威治理国家的思想。在中国儒家的人治思想占统治地位,长达2 000多年。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出现过礼治、法治、德治等思想,但影响最大的是人治思想。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强调个人的修养和权威。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法律和智慧相比,智慧优于法律。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否则“国家就永远不会解脱灾难,得到安宁”(《柏拉图对话集》)。柏拉图的政治主张近似人治思想。人治思想片面强调最高统治者个人的作用,这种“朕即国家”的封建思想虽比神权政治有所进步,但毕竟都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治与法治相对。片面强调人治,必然导致轻视法治。 人治“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在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倡人治。如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礼记·中庸》)。孟子也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他们都认为,应由 “圣君贤相”来治理国家,徒法不能自行。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其影响十分深远。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主张人治,认为智慧和法律相比,智慧优于法律。因而“尚法不如尚智,尚智不如尚学。”他把哲学家视为智慧的化身,唯有他们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应由他们担任国家的最高官职。不论在中国或西方,都主张人治的 “人”必须是贤能的人。如 《论语·子路》 中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人治的主张对于专制腐败无能的统治者起一定的劝解和限制作用,有其历史进步性。但总体上说,人治论是一种唯心史观,是强调统治者个人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英雄史观。在现代国家,治理国家不仅应该任用贤能的人做领导者,还应该制定完备的法律,实行以法治国。 人治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人治与法治是相对而言的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儒家提倡人治,认为国家治理得好坏,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贤能,而不在于法律的有无。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认为国家政事的兴废,取决于统治者的贤明或愚鲁,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希望于贤德之君。人治在伦理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原则,有助于不分亲疏地“举贤才”,同时还强调当权者应以身作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把国家治乱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把少数所谓“明君圣王”描绘成人民的救世主,这是一种英雄史观的表现。孔子提倡“人治”虽不是根本不要法律,但把治国之本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是否贤明,必然贬低法律的作用,为个人独断专行,大搞特权开了方便之门。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之争,实际上就是人治与法治之争。 人治儒家的一种政治观点。主张统治者依靠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实行统治的方法,以达到“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境界。他们还把人治与礼治、德治主张结合起来。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提出哲人治国论,主张由哲学家任国王。也属于人治的一种政治思想。 人治主要依靠贤明的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的主张。在世界法律思想上,孔丘最先明确提出。儒家重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人;法固然不可缺,但执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君主应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尚贤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人治思想影响十分深远。 人治 人治法治的对称。亦称“贤人政治”。依靠掌权者个人或少数人的贤明和作用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在中国,指儒家的一种政治法律思想。如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礼记·中庸》)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他们都认为,应由“圣君贤相”对人民实行治理,徒法不能自行。儒家的人治思想在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至今影响较深。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治国方略属于人治。他认为人的智慧优于法律,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提出哲人治国论,主张由哲学家充任国王。人治的理论基础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它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历史的主宰,以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而把人民看成是愚昧无知的群氓。人治同民主和法制是相对的,强调人治就必然扼杀民主,导致特权和专制。 ☚ 人质 人身权 ☛ 人治 人治法治的对称。指依靠个人或少数贤人的作用治理国家的一种观点。人治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政治思想。孔夫子等儒家主张 “德主刑辅” 的 “德治”、“礼治”思想。孔丘提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记·中庸》,这些即人治的主要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所著《理想国》一书中,提出 “哲人治国论”,认为人的智慧比法律更为重要,国家应由具有智慧品德的哲学家来治理。柏拉图的哲人治国思想也是人治的表现。 ☚ 人权 立法 ☛ 人治 人治法治的对立概念。《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称人治。即仰赖统治者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实行统治。是儒家的政治原则,也是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统治原则。它在实质上排斥法制原则,与现代民主政治原则根本对立。其主要弊端是,以个人有限的能力承担无限的权力,以言代法,独断专行,视他人皆为异己,任人唯亲,偏听偏信,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形成独裁。在掌权者死亡或因病不能视事而出现权力真空时,极易发生包括政变或内战在内的混乱现象,造成政策多变,缺乏连续性等恶果。 ☚ 人权宣言 九三学社 ☛ 人治rule by man 人治rule by m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