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制度化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中,十分深刻地指出: “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努力实现人才建设上的制度化、法制化。
邓小平认为,“制度是决定的因素”,它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普遍性、根本性。建立一整套的现代化人才管理的科学制度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兴利除弊,保证人才建设走上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也可以保证国家政局的稳定。
“人才管理制度化” 可以避免优秀人才犯重大的错误。1980年8月,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 “如何避免类似 ‘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错误?” 邓小平回答说: “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 邓小平认为 “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就要从制度上善于解决问题。
“人才管理制度化”,是解决高层领导犯重大错误的重要措施。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人才管理制度化” 可以有效地解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种种弊端。比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邓小平指出,造成社会主义的一个病根是: “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有些本位主义严重的人,甚至遇到责任互相推诿,遇到权利互相争夺,扯不完的皮。还有,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方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这些情况,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层次多,副职多,闲职多,而机构臃肿又必然促成官僚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又比如,在制度方面,“不能发现人才”,“不利于选择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 邓小平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思想教育工作之外,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干部的管理制度。
“人才管理制度化” 有利于大批杰出人才的成长。我们要造就四化需要的大批人才,光靠几个开明的长官,高明的伯乐是不行的,必须靠科学的制度,靠 “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3页)
要做到人才管理制度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❶系统配套。人才管理制度要成龙配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协调,互相依托,互相制约。
❷管理严格。邓小平认为,建设一套现代化的人才管理制度,不能迁就一些人的消极情绪,不能照顾一些人的不合理要求,必须要讲科学性,搞得比较彻底。比如: “军队有些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改成文职人员、雇佣人员,不穿军服。军事院校的好多教员,也可以用文职人员,不一定用军人。”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8页)
❸明确规范。邓小平认为,制定制度,关键是要对 “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 (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 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