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交流促进思想解放
早在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干部调整、交流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页)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了人才交流思想,他说: “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科研和教育如何协调、人员如何经常交流的问题。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0页)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中的常见现象,人才流动能使国家汇集智能资源,不断地调整人才结构,还能吸引外国智力资源,形成智能优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提出人才交流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1) “人才流动” 是指引我国人才建设趋向现代化的理论指南。现代化的人才建设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才服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当人才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调整进行合理流动的时候,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才合理流动是现代化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 “人才流动” 是改变我国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种种原因,逐步造成了人才分布很不合理,智力开发极不均衡的局面。一部分科技人才专业不对口,智能得不到合理使用。又造成一部分人才浪费,邓小平提出 “人才流动” 办法,就可以提高人才使用率,避免有限的智力资源无谓地 “内耗” 和浪费。
(3) “人才流动” 是提高人才水平和吸引国外智力的理论依据。实践邓小平人才流动理论,可以形成人才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人才努力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相互比水平、争贡献,在素质方面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实践这一理论还可以招揽世界各国人才来华贡献智力。
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四化建设,各条战线亟需人才,邓小平提出 “人才交流” 的理论,其目的是解决 “用非所学,用非所长” 的问题。1975年8月 18日,邓小平指出: “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用非所学,原来学的技能没有发挥出来,要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由此可见,邓小平人才流动理论,就是坚持人才使用上的合理性、效益性和计划性原则。
邓小平所说的人才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
(1) 内部交流。主要是指在国内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纵向和横向交流。1975年,邓小平说,挑选人才,“本厂可以找,本厂有困难,外厂也可以找,本地区也可以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页)1983年,他又指出: “江苏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七百三十多亿元,每人平均一千二百元,比一九七六年将近翻了一番。” 这其中主要的一条是: “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江苏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老工人工作。这些老工人有本事。” 这讲的是内部交流问题。
(2) 跨国交流。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指出: “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同中国友好的学者中著名的学者多得很,请人家来讲学,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页)1982年10月 14日,邓小平在同计委负责同志谈话中,明确提出要 “利用外资、请外国专家”。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利用外国的智力,把外国人请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办教育,搞技术改造。” 并且说: “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应该把他们请来帮助我们。外国人来了以后,应该很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这里,邓小平详尽地阐述了聘请外国学者、专家、技术人员来华贡献智力的目的,办法等。邓小平 “利用外国智力” 的思想,是十分有远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