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性别构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性别构成

男、女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002年新疆人口1905万人,其中男性955万人,占总人口51.2%,女性891万人,占总人口48.8%。

人口性别构成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人口统计中,男性、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反映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两性人口的比例关系。考察和分析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人口性别构成,不仅对于研究人口再生产,而且对于考虑生产布局和就业安排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衡量性别构成有两个指标。一是性比重,分别反映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所占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即

另一个指标是性别比,它反映两性人口间的内部比例关系。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时,相对有多少男性人口,即

性别比超过100,表示男多于女;低于100表示女多于男;等于100表示男女人数相等。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人口中男女人数所占的比重大体相等,一般是男略多于女,性别比在103~107之间。少数国家因受战争或人口迁移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男性人数少于女性人数的情况。在我国,男女性别构成相差不大,从总体看,男性人数通常略多于女性人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都在105~107之间。我国人口性别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表现不同。一般说来,农村性别比低于城镇,新兴城市和工矿区性别比明显增高。如青海省格尔木市性别比为113.70,江苏省徐州市的矿区高达240.4。同一地区的人口,不同年龄表现了不同的性别结构,一般是中年以下,男性人口多于女性;老年人口则是女性多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缘故。
☚ 人口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据1982年人口普查,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口12330765人中,男性6229546人,占50.52%,女性6101219人,占49.4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意味着平均每100名壮族女性对应的壮族男性人口为102.10人。此性别比低于同一时点全国人口性别比105.45、广西汉族人口性别比110.51和广西除壮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103.84的水平。

☚ 人口死亡率   零岁人口及出生婴儿性别比 ☛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性别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之一。一般来说,人口中的两性比例是平衡的,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影响,人口性别构成也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从安徽人口性别构成来看,历来性别比都偏高。
总人口性别比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安徽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026412人,女性为27154593人,性别比(女=100)为106.89。从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安徽人口性别比,总趋势是在106上下波动。但每次人口普查结果与全国性别比相比较,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1-2-31)。

表1-2-31 四次人口普查安徽人口性别比和全国比较

年份安 徽全国人口性别比
(女=100)
与全国人口性别比
比较
男性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女性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女=100)
195352.5047.50110.65106.00+4. 65
196451. 6948.31106.98105.50+1.48
198251.8348.17107.60106.30+1.30
199051.6748.33106.89106. 60+0.29

从四次人口普查来看,1990年人口性别比为最低,比前3次人口普查分别下降了3.63、0.09和0.71个百分点。这本身反映了安徽总人口性别比构成起了重大变化,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性别比水平。40多年来,安徽总人口性别比,从发展的趋势看,以1949—1958年的10年为最高,超过了110以上。1960—1967年均在106左右,1976—1982年7年则上升到107上下,1983—1989年由于生育高峰期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又回升到108上下。1989年为108.16,1990年则降到106.89,比1989年降了1.27个百分点(见表1-2-32)。

表1-2-32 安徽历年人口性别比(1949—1990)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194952.6247.38111. 06195552.5347.47110.66196151. 5848.42103.53
195052.6947. 31111. 39195652.5547.45110.73196252.5248.48106.29
195152. 6347.37111.09195752.4347.57110.22196351.4848.52106. 09
195252.6247.38111.05195852.5247.48110.63196451. 6948.31106. 98
195352.5047.50111.65195952.2347.77109.34196551. 5448.46106. 34
195452. 5147.49110. 50196051.3648.64105.60196651. 6048.40106.61

表1-2-32(续)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年份占总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196751. 6048.40106.61197551. 6548.35106.34198351.9448.06108.06
196851.8048.20107.47197651.7048.30107.04198451.9948.01108. 32
196951. 9548.05103.12197751. 7348.27107.17198552.0347. 97108.46
197051.7048.30107.02197851. 7548.25107.27198652.0247.98108.42
197151.7048.30107.04197951. 7548.25107.24198752.0247. 98108.41
197251. 5548.45106.41198051.7248.28107.10198851. 9948.01108.29
197351.6048.40106.60198151.7648.24107.28198951.9648.04108.16
197451. 6148. 39106.67198251.8348.17106.60199051.6748.33106.89


图1-2-2 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性别比城乡差异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省辖9市和7个地区性别比比较,城市人口性别比高于地区性别比(见表1-2-33)。全省9个省辖市,总人口为5788282人,其中男性人口占市总人口52.59%,女性占47.41%,性别比为110.93。7个地区总人口为35229478人,其中男性人口占地区总人口51.56%,女性48.44%,性别比为106.46。城市人口性别比,比农村高4.47个百分点。城市与城市相比,高于城市全省平均性别比110.93的,依次是合肥、淮北、铜陵、马鞍山,低于全省平均数的,依次是安庆、蚌埠、芜湖、淮南、黄山市。从7个地区来看,性别比差异也很大。皖西、皖南高,都超过110以上。超过7个地区全省平均性别比106.46的有:六安111.12、宣城110.98、巢湖107.38。低于7个地区全省平均数的,依次是滁县、阜阳、池州、宿县地区(见表1-2-34)。

表1-2-33 城乡人口性别比对比 单位:%

性 别1982年1990年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53.3951.6252.5951.56
46.6148.3847.4148.44
性别比114.56106.71110.93106.46

表1-2-34 市、地人口性别构成及性别比

总人口数男性女性性别比
(女=100)
地 区总人口数男性女性性别比
(女=100)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总计5788282304406452.59274421847.41110.93总计352294781816590451.561706357448.34106.46
合肥111077859742553.7851335346.22116.38阜阳12258108627025851.10598785048.90104.72
芜湖56381529308151.9827073448.02108.25
宿县4962961251117250.56245178949.40102.42
蚌埠70425636449651.7633976048.24107.28
淮南123995264845652.3059149647.70109.63滁县3802597195639251.40184620548.60105.97
马鞍山44535423439952.6521095547.33111.11六安6030496317407652.60285642047.40111.12
淮北56890430519053.6526371446.35115.73宣城2630959138396952.60124699047.40110.98
铜陵28241615056153.3113185546.69114.19
巢湖4079929211258251.80196734448.20107.38
安庆49323825261951.2224061948.78104.99
黄山37956919783752.1218173247.88108.86池州146442875745251.7070697648.30107.14

资料来源:安徽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人口性别比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按非农业和农业人口计算,非农业人口性别比高达212.55,农业人口性别比为104.71。二是按文化程度人口性别计算,得出的结果是,文化程度愈高性别比也愈高,反之愈小(见表1-2-35)。

表1-2-35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及性别比

文化程度占总人口
比重(%)
占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性别比
(女=100)
男 (%)女(%)
总 计100.0060.1239.88150.78
大学本科0.5478. 7621.24370. 85
大学专科0.9173. 8126. 19281. 87
中 专1. 7563. 9136. 09177. 05
高 中6. 5768. 4631. 54217. 08
初 中32. 9667. 7032. 30209. 57
小 学57. 2754. 3045. 70118.81
☚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的民族构成 ☛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澳门人口的性别比例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据1939年统计,在总人口245194人中,男性为124051人,占总人口的50.6%,女性为121113人,占总人口的49.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45,男女数量比较平衡。据1950年统计,男性人口急剧增加,该年人口性别构成的相对数为男性占总人口的52.69%,女性占总人口的47.31%,男多女少现象十分明显。1960年,男性占总人口的49.55%,女性占总人口的50.45%,男女数量又趋向平衡。1970年,由于内地男性人口大量迁入,又出现人口性别构成的不平衡,该年男性占总人口的51.36%,女性占总人口的48.64%。1981年,男性占总人口的51.88%,女性占总人口的48.12%。到90年代,又出现男少女多的现象。1995年男性占总人口的48.4%,女性占总人口的51.6%。1997年男性占总人口的49%,女性占总人口的51%。近年澳门人口出现女多男少的主要原因是在人口机械增长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据统计,1988~1990年,从祖国内地进入澳门的合法移民中,女性占61.25%,同期允许在澳门居留的外籍人士中,女性占63.98%。

☚ 人口宗教构成   人口的国别构成 ☛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指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比例表示,即平均每100名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数。根据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1953年和1964年全省性比例分别为99.0和101.2,全国分别为106.0和105.5。这说明,全省总人口的性比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偏低,而后渐趋正常,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省历年总人口性比例看,大体五十年代上半期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下半期开始转为略少于男性。全省出生婴儿性比例,1953年不满1岁的婴儿为104,1964年为103,均低于全国不满1岁婴儿的性比例,这是影响全省总人口性比例较低的基本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人口性比例稍低,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男子大量外迁有关。据考证,1912——1949年,全省移往东北三省者达1836.4万人,其中男性占绝对多数。1925——1927年,由山东到东北在大连登陆的移民,男性在这三年中分别占92%、89%和83%。解放战争中,山东大批干部战士南下江南各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参加抗美援朝的大部分也是男性,从而降低了人口性比例。山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重要战场,男性死亡多,也是解放前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人口性比例较低的因素之一。

1953年全省人口年龄构成图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964年全省人口年龄构成图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人口身体素质   人口自然增殖说 ☛

人口性别构成Population Composition by Sex

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某一人口总体中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人口总数为分母,计算两性人口数各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表明每100人中男性(或女性)占多少。算式为:

另一种是以女性人数为分母,计算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表明每100名女性的男性数。算式为:

人口性别构成可按人口总数计算,也可按不同年龄组分别计算。由于不同年龄组男女死亡率不同,所以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也不同。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婴儿性比例和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死亡率等;社会因素如重男轻女、遗弃女婴,使女性人口减少,又如战争,使男性人口减少等。在人口统计中,通常将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结合起来,性别年龄构成是人口最基本的构成,是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研究人口和经济等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性别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特征之一,两性比例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家庭婚姻和生育。表示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有两种: (1) 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即用男 (女) 性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乘100%求出男 (女) 性比重。表明平均每100人中男 (女) 占多少。(2) 以女性人口数作分母,计算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性别比。性比重和性别比除按总人口计算外,还可按不同年龄、部门、职业和城乡等分组人口数计算。不满周岁婴儿和不同部门、职业在业人口的两性比例,都是很重要的性别构成指标。一国总人口的两性构成,主要取决于婴儿的出生性别比和各年龄组男女死亡率的差异。从世界或各大洲范围看,两性人口大体平衡,比较稳定。我国建国后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比分别为105.99,105.46和106.28,说明两性构成基本平衡;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比较,略为偏高。

☚ 人口密度   人口年龄构成 ☛

人口性别构成

population composition by sex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