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母亲的乳汁喂哺婴儿的方法。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其成分随产后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产后12天内的浮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酸少而球蛋白较多,称初乳。13天后至满月时乳汁含脂肪最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称过度乳。第2~9个月的乳汁,称成熟乳。10个月以后的乳汁,量和营养成分均逐渐减少。
人乳喂养
人乳喂养即婴儿喂以母乳或他人乳汁。我国农村绝大多数母亲自己喂哺婴儿,是一个良好传统,应鼓励保持。乳母喂饱自己婴儿后若有多余的乳汁应该挤出,一方面可保证下次哺乳有充分的乳汁,另外可将多余部分储存起来(奶库)支援需人乳喂养的婴儿。世界卫生组织号召80%4个月以内的婴儿应以人乳喂养。
人乳喂养的优点 人乳迄今仍为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人乳喂养比较显著的优点包括:
❶直接喂乳,不易污染,避免消化道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❷所含酪蛋白的量较少,乳白蛋白遇胃酸后凝块较小,不饱和脂酸多,硬脂酸少,有解脂酶;乳糖成分较多,钙磷比例恰当,适合于婴儿的消化及代谢;
❸人乳蛋白质含有分泌性免疫球蛋白,主要是SIgA,能使肠粘膜抵御细菌或病毒的侵入。此外,还含有其他免疫物质,如乳铁蛋白、补体、溶菌酶等,初乳中这类保护物质特别丰富。人乳中的粘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繁殖;
❹若乳母多食新鲜蔬菜,其乳汁内含大量维生素C,对婴儿有利;
❺母亲自己给婴儿喂哺能时刻关心及护理婴儿,增加母子间的感情,有利于小儿的身心发育,并可促使母亲子宫收缩。
人乳喂养禁忌症 乳母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心脏或肾脏病、糖尿病、癌症、精神病等为人乳喂养的禁忌症。若乳母患败血症及急性传染病,需待疾病恢复后再给哺乳,患病期间应按时挤出乳液,以免病后无奶。奶头发生裂隙、炎症或脓肿时,仅需暂停哺乳。
影响人乳分泌量及成分的因素有
❶乳母饮食质和量最能影响乳液的成分。特别要多吃含动物或植物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及汤类和各种新鲜蔬菜,以便保证人乳的量和乳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见“人工喂养”条,39页)。
❷乳母的精神状态可影响乳液的分泌量,精神受不良刺激时会减量,甚至使婴儿消化不良。下列药品,如阿托品、鸦片类、水杨酸盐、红霉素、巴比妥类、磺胺药等可从乳汁排出。母亲服用药品时注意对乳儿的影响。
❸保持适度劳动,避免烟酒、多愁和过劳。让饥饿的婴儿每三、四小时使劲吮乳,是维持奶量的最好方法,必要时可辅以手挤、橡皮球抽吸或用电力抽奶机吸出奶液。将奶抽尽即是一种良好的刺激,导致分泌增多。
哺乳时注意事项 妊娠后期即应保护乳头,每天用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洗乳头,缩陷的乳头应设法逐渐拉出可避免产后婴儿吸乳困难或乳头皲裂。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其呼吸道通畅。哺乳完毕后须将婴儿竖直抱起,伏在母亲肩上,轻拍其背5~10分钟,使吸入的空气从胃部逸出,避免吐奶。乳量充足者,可只哺一乳,乳量不充足者则兼哺两乳。产后最初二、三天内供奶较少,经婴儿有力吮吸后奶量渐多。每日喂奶次数依年龄而定,一般生后二个月内,全日约计7次,两次之间休息时间,白天为3小时,夜间为5~6小时。年龄渐长可改为31/2~4/小时哺乳一次,每日自6次递减为5次,夜间休息时间自5~6小时延长为7~8小时。健康婴儿每次哺乳量,几乎一半是在最初3分钟内被吮入的,10分钟之后仅有少量,因此哺乳时间一般为每次15~20分钟,不宜过久。
断奶 生后8~12个月是健康婴儿最适当的断奶年龄。对体质较强而习惯于取食各种辅食品的婴儿,更应及早断奶,使逐渐养成自动就食的习惯。当乳母患病或乳汁质量很差时也可提早断奶。如逢盛暑,比较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或逢冬春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疾病而继发消化不良,则可适当延长断乳时间。但在缺乏牛、羊乳或良好代乳品(如豆制代乳粉)的地区,或对营养较差而不易断奶的小儿,可以酌情延长人乳喂养时间,但最晚不超过11/2岁;人工喂养的婴儿到一岁后不能以牛乳或羊乳作为主食。
断奶前注意事项如下:
❶应耐心逐步减少人乳,使乳儿与乳母都不因断奶而发生困难。宜先用奶瓶或杯子 (如能用杯子,则可省去以后改奶瓶为杯子的步骤)给一定量的牛、羊乳或代乳品以逐渐代替每日1~2次人乳,在逐渐减少喂奶次数的同时,可添授辅助食品,如大米(或小米)粥、米饭、面条、菜泥、水果泥等,既可补充营养,又可习惯于取用固体食物,对训练牙齿及养成每日排便习惯有利。
❷为了促使断奶迅速成功,抚爱和赞赏小儿是必要的手段。
❸当人乳逐步减少时,乳房的膨胀感并不太剧。但如有必要迅速断奶,则应暂时减少乳母的液体饮食量,并用布紧包乳房以减轻其胀痛感。口服小剂量已二烯雌酚(约5mg,每日3次,连用2~3天),可减少奶量及痛觉。
❹哺乳期间重来月经可使奶量暂减,甚至婴儿出现消化不良,但经期一过哺乳如常,故不必因此而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