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8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批判上海一些文人对文学创作缺乏“认真严肃”的作风,或“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的杂志”,或“教师或赋闲,教师的大约每月皆有三百元至五百元的固定收入,赋闲的则每礼拜必有三五次谈话会的列席”,对上海的作家含有讥笑之意。同年12月,苏汶在《现代》月刊第4卷第2期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对“海派文人”这一名词表示不满。后沈从文又发表《论“海派”》等文,认为“投机取巧”,“见风转舵”,“约集若干新派文人,相聚一堂”,“从官方拿到一点钱,则吃吃喝喝,办什么文艺会,招纳弟子,哄骗读者,也就是所谓海派”。曹聚仁也撰文参加了这一争论。不久即沉寂下来。后鲁迅在《“京派”和“海派”》中指出,现在京派与海派已经成为“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