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京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京报jīng bào

即邸报,因由京都抄寄各省,故称:前儿老爷打发人回来说,看见~,唬的了不得,所以才叫人来打点的。(一○○·1281)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章牘版籍部 > 章牘 > 京報
京報  jīngbào

舊時由京師寄往外省的公文和法令,統稱京報。漢代之郡國、唐代之藩鎮都在京師設邸(辦事處),用以“通奏報,待朝宿”。其所抄發的皇帝諭旨和大臣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有關的政治情報,稱爲“邸報”,亦稱“邸抄”,並有“朝報”、“條報”、“雜報”等名稱。以後逐漸發展成一種類似報紙之手抄讀物。明崇禎年間開始有活字版印本。參閲《六部成語注解·京報起源》。

《京报》

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日出对开两大张。著名报人邵飘萍主办并任社长。1919年8月22日,该报继支持五四运动后又抨击安福系政府对日借债,被当局查封。1920年9月17日复刊。1923年报道支持二七大罢工。1924年起报道赞成国共合作,支持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1926年4月邵飘萍被害,《京报》停刊。1928年6月12日,在邵飘萍夫人汤修慧主持下复刊。九一八事变后拥护南京政府。1937年7月终刊。

京报

010 京报

❶明清时代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朝中叶。由称为“报房”的民间手工业作坊和经营机构刊行。初为写本,崇祯年间改为活字印刷。新闻主要来自内阁抄发机关及各省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内容较官报丰富,传播速度较快,流传较广。清代时其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钞”(朝政动态),其次是谕旨,再次为奏折。有时也刊登报房人员采写的新闻。通常日出一册,黄纸作封面,报头印有红色“京报”二字,下有报房字号戳记。清代京报每册五六页,多者十余页,有时近百页。公开发售,光绪年间始有定价。辛亥革命后不久被淘汰。
❷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报纸。1918年10月5日创刊。邵自任社长。大胆揭露军阀的反动统治,支持群众反军阀的斗争,尖锐泼辣,影响很大。1919年8月被查封,次年9月复刊。继续反对军阀统治。1926年4月再次被封,26日社长邵飘萍被军阀杀害。1928年6月其妻汤修慧复刊该报,次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1930年4月再度复刊,约于1937年7月后终刊。邵主办时设有大量副刊、专刊,至1925年已有15种周刊,3种半月刊。其中《图画周刊》为北方第一份画报。1924年12月创办的《京报副刊》,为一综合性副刊,孙伏园主编,鲁迅经常为之撰稿,有广泛影响。

☚ 宫门抄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

京报

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固定名称的报纸。始于明末,盛行于清代,由报房商人经营。

京报

《京报》

(一)又称报房《京报》,是中国古近代得到官方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的报纸。始于明末,盛行于清代,终结于民国初年。16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监督下,翻印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报纸初为手写或雕版印刷,公元1638年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内容主要是明发谕旨,可以公开的奏章和朝廷动态,偶有报房自撰的社会新闻。这种报纸在清代有进一步发展,但内容被严格限制在可以公开的官文书范围内。到清末,京城的报房已发展到10余家,各报房大多均逐日出报,报纸形式也大多固定为每日一小册,内容分为宫门钞、谕旨、奏折三部分。以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近代报刊出现后,早期常以转载《京报》的形式报道朝廷政事新闻。(二)1907年3月28日在北京创刊。日出两大张的近代化日报,汪康年主办。文实权任采访部主任。以政治新闻为主,以敢于直言名于时,督促政府早日实行宪政。同年5月,因揭露权贵行贿丑闻被查封。1910年汪康年又续出《刍言报》,1911年因汪病逝停刊。

☚ 京汉路罢工日刊   京报房 ☛

京报jing bao

【旧语】official gazet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