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京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京剧jīng jù繁重。京,大。剧,多。指政事繁多的州县。李欣《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刘长卿《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 京剧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其前身是徽剧,通称皮黄戏。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吸收了秦腔的若干腔调和剧目,至嘉庆、道光间,又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并融合了一些民间曲调,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到光绪间正式形成京剧。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故又称“皮黄”。二黄有导板(倒板)、回龙、慢板等板式,西皮有导板(倒板)、慢板、原板等板式,另有西皮反调(习称“反西皮”)、二黄反调(习称“反二黄”)以及四平调、南梆子、吹腔等,分别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伴奏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以及鼓、板、大锣、铙板等打击乐器。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念白亦具音乐性,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脚色以生、旦、净、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分支,如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各行当均按一定谱式化妆,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并根据人物身分、职位、年龄分别穿著式样和规格基本固定的不同服装。自咸丰、同治以来,产生了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等伟大艺术家,都能独树一帜,为京剧舞台增辉。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 ☚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丝弦戏 ☛ 京剧jīngjù我国戏曲的主要剧种,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也说京戏。 京剧;惊惧◉ 京剧jīnɡjù 名 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入京,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例〉~票友/ 学唱~/ ~是我国国粹之一。 京剧jīng jù一种在北京形成的戏曲。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阉寺类·李莲英深衔德宗》:“李莲英雅善音律,工演山门、伏虎、别母、惨睹等出。演京剧亦佳,能串须生、老旦、黑头,而黑头戏尤擅胜场。” 京剧 京剧清末徽班徽秦合流与徽汉合流的过程中在北京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因北京原名北平,故又称“平剧”; 因其主要腔调为西皮与二簧调,又称“皮簧戏”。具体形成时间,有道光、同 (治) 光 (绪) 两说。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了秦腔、昆曲、徽剧等的艺术营养,发展成为一个流播全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期曾称“国剧”。 ☚ 青阳腔 河北梆子 ☛ 京剧 京剧因形成于清末的北京,唱腔和念白以北京话的音韵为主,故称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现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旧时也称“皮黄”。西皮有导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另有西皮反调、二黄反调以及南梆子、四平腔、吹腔等,分别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唢呐等管弦乐和鼓、板、大锣、铙钹等。京剧服装基本依照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着不同服装,各个行当均有一定化妆谱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很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形成中国民族戏曲“唱做念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脚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的行当,各行又有细密的分工。长期以来,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民初以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相继崛起,竞编新戏,在声腔和表演艺术上不断进行改革,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名旦”。自从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不断出国访问,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在京剧伴奏方面又有创造性的试验和探索,如用西洋乐器、电声乐器等。 ☚ 摄影小说 歌剧 ☛ 戏剧 戏剧戏(京~;滇~;武~) 剧(~情;~种;歌~;话~;喜~;正~;京~) ☚ 小说 诗 ☛ 京剧戏曲剧种。前身为徽戏,1790~1880年,形成于北京。清乾隆年间,徽剧“三庆班”等4大徽班相继进京,受到昆曲、秦腔等的影响,很快发展。清道光年间,汉调进京,徽剧二黄与汉调西皮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为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的剧种。京剧唱、念采用“湖广音”、“中州韵”,唱腔按字行腔,注重吐字、送音、收声、归韵等技巧,曲调丰富,旋律优美。音乐属于板腔体,基本板有[原板]、[慢板]、[导板]、[散板]、[摇板]等,另有[南梆子]、[高拔子]和[四平调]等板式。伴奏文场有京胡 、京二胡等,打击乐有板鼓、锣钹等。京剧计有传统剧目1000余个,常上演的有《文昭关》、《法门寺》、《四郎探母》、《霸王别姬》、《杨门女将》、《洛神》等400多个。 京剧 京剧京剧于清光绪年间(一说于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 评剧 ☛ 京剧 034 京剧见29031条。 ☚ 昆曲 钟鼓之乐 ☛ 京剧 031 京剧近百年来中国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清乾隆后期,江南的徽班进入北京,与在京的秦腔班合流。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又与在京徽班合流,改革了汉调的西皮与徽剧的二簧,并吸收昆曲等剧的优长,为京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同治、光绪年间,经在京的许多艺术家共同努力,京剧最终形成。京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旋律起伏、节奏紧凑,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京剧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京胡为主,有二胡、月琴、小三弦、笛子、唢呐等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合以胡琴、月琴、三弦。念白“以湖广音为中州韵”,有一套严格的规则。京剧的行当最早分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后末、外归入生,副归入净、丑,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并可再细分别;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有正净、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丑分文丑和武丑。京剧的服饰、化妆也极为考究。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唱腔、场面、化妆等方面,构成一套互相依存的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京剧原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有1300余个,常演的300—400个。近代诸名表演艺术家辈出,有 “四大名旦”、“四大名生”之号。 ☚ 昆曲 评剧 ☛ 京剧 京剧戏曲剧种。是流行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有近200年历史。其音乐属皮黄腔系。起初,清代乾隆年间后期,安徽的徽调戏曲班社进入北京,与湖北的汉调戏曲艺人合作演出,并吸收昆腔、秦腔等的剧目、表演程式及音乐曲牌,逐渐地融合发展,而成为新的剧种。此后,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遂成为这一新剧种的主要唱腔,因而被称为皮黄腔。由于其首先兴起于北京,也称作京戏或京剧,又因北京曾一度改作北平,也有过“平剧”的名称。长期以来,京剧积累了大量剧目,1989年出版的《京剧剧目辞典》,收集了5300多种。京剧角色齐全,音乐丰富,传统伴奏乐器,以京胡领奏,另有京二胡及月琴,合称为“三大件”。长期以来,众多的京剧演员创造出风格各异、瑰丽多姿的流派。例如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著称的“四大名旦”;以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闻名的“四大须生”等,均享誉达数十年之久。其他如周信芳、盖叫天、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等,名家辈出,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京剧既长于表演古装历史题材,也善于迅速反映现代内容。文戏如《二进宫》、《捉放曹》,武戏如《三岔口》、《雁荡山》,连台本戏如《失(失街亭)、空(空城计)、斩(斩马谡)》,生活小戏如《拾玉镯》、《小放牛》等,琳琅满目,各放异彩。京剧自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以来,在世界人民心目中,逐渐地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枝艳丽的花朵。京剧音乐色彩丰富而长于变化,其唱腔属板腔体结构。同一体系的唱腔中,可根据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及表现上的要求,而设计不同的板腔。除二黄、西皮之外,尚有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吹腔、昆腔及山歌小调等音乐。虽然京剧唱词多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的格式写成,但即使用同一板式的唱腔,也各有其创造性的发挥,而分别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以二黄和西皮两种常用的唱腔为例:二黄常表现深沉、婉转的感叹,或忧伤、悲愤之情,上下句都起在板上,落在板上,其生腔为商调式,旦腔为徵调式;西皮多描绘舒展、明快的心情,或豪放、刚毅的性格,上下句都起在眼上,落在板上,其生腔为宫调式,旦腔为徵调式。从谱例1《钓金龟》(老旦唱腔)与谱例2《空城计》(老生唱腔)相比较,可以大略看出二黄和西皮在音乐上的不同风貌。 钓金龟 空城计 ☚ 昆剧 秧歌剧 ☛ 京剧 京剧戏曲剧种。流行全国。有二百年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班社,进入北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旧时也称“皮黄”。西皮有导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 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另有西皮反调、二黄反调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分别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很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形成中国民族戏曲“唱做念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 弋阳腔 河北梆子 ☛ 京剧 京剧京剧是一个大剧种,流行于全国。它于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 昆剧 川剧 ☛ 京剧 京剧我国主要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演出。嘉庆、道光年间,徽班艺人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相互影响,又融合昆曲、秦腔的曲调及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京剧。清末以来,经程长庚(1811—1880)、谭鑫培(1847—1917)、梅兰芳(1894—1961)等几代表演艺术家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其它剧种有很大影响。其唱腔属板腔体,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有导板(倒板)、原板、慢板、二六、快板、流水、摇板、散板等板式。另有西皮反调(反西皮)、二黄反调(反二黄)、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以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锁呐、鼓、板、大锣、铙钹、堂鼓、星等乐器伴奏。有生、旦、净(花脸)、丑(小花脸)四大行当,又按角色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各有细密分工。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之分;一般妇女称旦,大家闺秀称正旦(青衣)、小家碧玉称花旦,老年妇女称老旦,勇武妇女称武旦,诙谐或邪恶妇女称彩旦;净、丑也有武净、武丑。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技术要求严格,念白也讲究音乐性,善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道具、服装、造型、脸谱等夸张、精练,脸谱艺术尤为独特。传统剧目一千余出,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空城计》、《群英会》、《打渔杀家》、《野猪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岔口》等一批经典剧目。 ☚ 表演艺术 相声 ☛ 京剧戏曲剧种。流行全国。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入京后,对秦腔、昆曲等诸腔调兼收并蓄,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乐器伴奏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笙等。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多用程式化动作。对各剧种影响很大。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演员。有传统剧目1000个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优秀剧目继续上演的约有200余出。 京剧 京剧戏曲中重要的剧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并接受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发展而成独特的中国民族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体系。已有200余年历史,流行全国。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二黄有导板(倒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适于表现苍凉深沉的情感;此外,还有西皮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适于表现活泼昂扬的情感;反西皮、反二黄和南梆子、四平调和吹腔等,反调多用于深切悲痛时,四平调、吹腔多用于轻松愉快时,南梆子一般多用以表达少女的柔情。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唢呐、海笛等管弦乐和鼓、板、大锣(京锣)、铙钹、堂鼓、撞钟等打击乐。表演上歌、舞并重,并融合武术技巧,多采用虚拟性动作。念白也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又有细密的分工(参见各条)。京剧长期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几乎把中国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各个侧面,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于舞台上。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各地区经常演出的约有300个以上。近些年,还新编演了一些新剧目,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将相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海瑞罢官》和反映现代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剧,如《白毛女》、《红灯记》、《六号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对京剧艺术多方面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京剧的戏衣具有独特风格,质量考究,而且色泽也极为鲜艳。服式参照唐、宋、元、明、清历代服装式样,经过夸张、美化以适应戏曲歌舞表演,而逐渐定型的。绝大多数是依照明制,按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性格等,在式样和色彩上有严格的规定,分别穿用蟒、靠、褶、帔、衣(官衣、箭衣、快衣、茶衣、彩衣等)5大类。京剧化妆,各个行当都有一定谱式,净、丑演员的图案式化妆,运用夸张手法,使五官变形,面部变色,勾画出的各种脸谱,不仅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而且还能给观众一种美感享受。通过脸谱以示忠奸善恶。生、旦浓妆重抹,虽属素面化妆,也近似脸谱。由于地区和艺术风格的不同,京剧有北京的“京派”和上海的“海派”两大流派。两大流派长期以来都为京剧在声腔和表演艺术上做出很大的改革,相继崛起很多的著名演员。 ☚ 俗乐 梨园 ☛ 京剧 京剧京剧是戏曲的剧种之一,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徽调和汉调在北京吸取了昆曲梆子诸腔之长,形成早期的京剧。《燕京岁时记》 载: “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 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 《梨园佳话》 称:“徽调者,皮簧是也。” 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二簧与皮簧事实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徽班在声腔方面,主要是创兴了二簧调。其声调的来源,是由明代的四平腔转为四平调之后,参照其他声调变化而来。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之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 “京调”,以示区别。 ☚ 地方戏曲 四大徽班 ☛ 京剧 京剧京剧是戏曲的剧种之一,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徽调和汉调在北京吸取了昆曲梆子诸腔之长,形成早期的京剧。《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称: “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二簧与皮簧事实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徽班在声腔方面,主要是创兴了二簧调。其声调的来源,是由明代的四平腔转为四平调之后,参照其他声调变化而来。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之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 ☚ 地方戏曲 四大徽班 ☛ 京剧 京剧戏曲剧种。流行全国。因形成于清末的北京,唱腔和念白以北京话的音韵为主,故称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现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旧时也称“皮黄”。西皮有导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另有西皮反调、二黄反调以及南梆子、四平腔、吹腔等,分别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唢呐、海笛等管弦乐和鼓、板、大锣、铙钹等。京剧服装基本依照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着不同服装,各个行当均有一定化妆谱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很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形成中国民族戏曲“唱做念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脚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的行当,各行又有细密的分工。长期以来,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京剧改革工作,编演了一些新剧目。建国以后,在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加工的同时,创作、改编了一些新历史剧和民间传说剧,同时也编演了一些反映现代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剧。由于地区和艺术风格的不同,京剧有“京派”、“海派”两大流派。民初以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相继崛起,竞编新戏,在声腔和表演艺术上不断进行改革,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名旦”。自从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不断出国访问,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在京剧伴奏方面又有创造性的试验和探索,如用西洋乐器、电声乐器等。 ☚ 审美趣味 速写 ☛ 京剧jing juPeking Opera 京剧Peking(/Beijing)opera 京剧Beijing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