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自从有人类就有生儿育女的问题,也就有了助产工作。早在公元前的一、二千年间,在某些皇室中所发生的特殊分娩事例,在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全书》中已有所记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开始训练助产士。六百年后,古罗马妇产科学家索兰纳斯(Soranus.公元98~117年)撰有妇产科名著《论妇女病》。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十八世纪以前的产科进展极为缓慢。
产科学的奠基时期 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产科学的奠基时期,受过医学教育的产科医师逐渐取代了助产士的地位,产科学开始从外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一批产科学家,产科学专著也相继问世,欧洲各地纷纷建立产科病院,各大学也开始设立产科教席,这些改革为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产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当推产钳的应用与推广。考古学家在罗马附近发现一幅医生应用产钳的浮雕,据称这是公元二或三世纪时的作品。据传巴累的学生弗兰科(Franco,P,1500~1561)于1561年曾经使用过产钳。据文献记载,约翰·钱伯伦 (John Chamber-len),于1569年从法国移居英国,至1728年间,该家族世居英国,以医为业,擅长外科和产科。十七世纪早期,彼得·钱伯伦(Peter Chamberlen,1572~1626),创制了一种有孔且与头形相合的弯曲状产钳,但钱伯伦家族秘不示人,只在家族中传授。据载1670年休·钱伯伦(HughChamberlen)于巴黎拟以高价出售秘密,不幸因撕裂了一名产妇的子宫而折返英国。据载钱伯伦家族后来终于将秘密出售给阿姆斯特丹的鲁恩海西(Roonhuyse,R.V.)及其他医家,从此,产钳渐为世人所知。十八世纪,法国之帕尔法恩 (Palfyn,J. 1649~1730)确立了产钳应用的原则,同时对产钳的改进与推广,卓有功绩。1735年法国的杜悉 (Dusée)将产钳的把柄制成交叉式, 随后,巴黎的格雷戈伊 (Gregoire)父子、法国的莱武利(Levret,A. 1703~1780)、英国的斯梅利(Smellie,W.1697~1763)等医家对产钳均有改进。近一百年来,产钳的类型约有数百种之多,各以其设计者命名。其中以1877年塔尼尔(Tarnier,E. S. 1828~1897)设计的弯曲轴牵引产钳为代表,近代产钳基本是以塔尼尔的产钳为基本型式而略加改进而已。
十七世纪,法国的产科医师莫里肖 (Mauriceau,F.1637~1709)于1668年在巴黎出版的《论孕妇与产妇之疾病》一书中,对于女性骨盆构造、不同位置的胎儿运动、怀孕子宫的血液循环、乳汁的形成,均作过观察研究,他也是第一次描写输卵管妊娠、新生儿窒息(因脐带绞窄)和流行性产褥热的学者。莫里肖又提出一些与前辈不同的观点,否定了所谓正常分娩时骨盆分离的说法,又认为产褥月经类似创伤化脓。莫里肖曾引入许多技术改革,他提出了出血和前置胎盘的处理方法,接产时考虑到用两手来牵引儿头,但他强烈责备胎儿倒转术和剖腹产术,这是其偏颇之处。
十八世纪,法兰西学校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常借助木头模型进行示范,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多少能获得一些实际的操作知识。普佐(Puzos,N. 1686~1753)首先认识到双手检查子宫的重要性,指出在胎儿娩出时应保护会阴。莱武利曾经向学生告示有关宫外孕和前置胎盘的知识,他又介绍了各种胎产式的分娩过程,并引入了多种产科器械,迄今尚在临床应用。鲍德洛奎(Baudelocque,J.L. 1746~1810)发明骨盆测量器,并创议测量骨盆的骶耻外径。同时,鲍德洛奎又确立了正常分娩的机械原理和产前的骨盆测量; 研究了胎儿在子宫内不同位置以及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最好分娩方式,对于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发挥。西高特(Sigault,J. R.生于1740年)是第一个作耻骨联合切开术的医学家。蒙披利的莱伯(Lebas,J. 1717~1797)是剖腹产术中首先引入横切口的医学家。
英国伦敦的斯梅利 (Smellie,W. 1697~1763),系十八世纪著名产科学家,曾观察分娩的机械过程,探究前置胎盘和子宫后倾的处理方法,首先采用骨盆对角径测量法(1753)。斯梅利又发明多种产科器械,内有产钳、钝钩等,制定了产钳的临床应用原则。斯梅利的《产科学的原理和应用》(Treatis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d-wifery 1752)是当时一部名著,另有《解剖台》(Anatomid-cal Tables 1754)一书,这是专门适用于产科的解剖学著作。斯梅利的学生威廉·亨特著《妊娠子宫解剖学》,此书系亨特从事解剖和临床产科工作二十五年的经验总结。英国的另一位卓越的产科医师皮尤(Pugh,B.1718~1798),早在法国莱武利之前,于1740年已应用弯曲的产钳。曼彻斯特的怀特(White,C. 1728~1813)的《论孕产妇的管理》(1773)一书中,曾强调外科清洁法的重要性,他是曼彻斯特产科医院的创建者,并对产院工作给予了重要的改进。
意大利于1760年在佛罗伦萨建立了第一个产科教席。莫干尼在他的著作中也论述了产科方面的论题。当时,意大利的产科医师有维斯珀(Vespa,G. 1727~1804)和阿西利尼(Asselini,P. 1759~1840)。后者在他的著作《新产科工具》(Nuovi Strumenti di Ostetricia 1811)中描述了许多新的产科器械。阿斯德鲁鲍尔(Asdruball,F.1756~1832)的两部著作: 《产科学纲要》(Elementi diOstetricia 1795~1797)、《产科学通论》(Trattato gene-rale dell' Ostetricia 1812)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有关此论题的优秀著作。
产科学的发展时期 十八世纪产科学虽然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在消毒法和麻醉术发明之前,产科学的落后状况尚不可能得到彻底改观。十九世纪产科学的进步主要归功于抗菌法和无菌法的发明,使产褥热的感染率、产妇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另一因素是麻醉法的应用和新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科学大踏步的前进; 与此同时,产院合理组织管理制度的确立,也是提高产科水平的重要原因。
十七世纪,默库里阿利斯(Mercurialis,H. 1530~1606)发现产褥热患者往往无乳汁,因而认为此症的发生系因乳汁不能经乳腺外溢而自子宫流出之故,故称产褥热为“乳热”。直至1795年英国医生戈登(Gordon,A.1752~1799)才肯定地认为产褥热属传染性疾病,并认为接生者很可能是传染媒介。1821年在维也纳城曾发生了一次产褥热大流行,在二十个月中有829人因此症丧生。虽然如此,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医生们对产褥热是否具有传染性曾展开过激烈争论。1843年美国的年轻医生霍姆斯(Holmes,O. W.1809~1894)认真地分析了在欧洲所发生的产褥热流行情况后,发表了题为《产褥热的传染性》论文。1857年美国的巴克(Barker,B. F. 1819~1891)在他的《产褥热评述》中认为产褥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同年,美国的加里格斯(Garrigues,H. J. 1831~1913)在纽约产科医院中应用二氯化汞清洁病房,强调病房通风,要求产科人员穿戴消毒的衣帽,当时他已将分娩前、分娩后与产褥热患者采取分房隔离措施。然十九世纪对产褥热进行有计划研究并提出有效预防措施者,当推匈牙利籍医师塞麦尔维斯(Semmelweis,I. P.)的贡献最大。他在1846年进行科学的对照实验,证明产褥热的发生是医生不洁之手带入的,因此要求所有进入产房的医生或学生均需先用氯水将手洗净。此后,该产院因产褥热而死亡的人数乃急剧减少(参见“塞麦尔维斯”条)。不久,著名学者巴斯德(Pasteur,L.)发现溶血性链球菌,而李斯特(Lister,J.)则创造了无菌技术,从而使产褥热获得较有效的控制(参见“外科消毒方法的确立”条)。传说在公元前若干年即有人作过剖腹产术,但在十八世纪以前经剖腹产分娩的产妇基本上无一存活者,非死于大出血即死于感染。至十八世纪后期已开始有人在作剖腹产术时采用棉线或丝线缝合子宫切口。美国弗吉尼亚的贝内特(Bennett,J. 1769~1842)于1794年首次成功地为他的妻子作了一次剖腹产术,母子均安全。另外进行剖腹产术获得成功的尚有美国的赫恩登(Herndon,S.)(1845)、史密斯(Smith,W. G.)(1855),米尔斯(Mills,C.)1856年手术成功,1857年在同一产妇身上再作剖腹产又获成功。1852年美国的波林(Polin,E. E.)改而采用银线缝合子宫切口。即便如此,直至十九世纪的前半叶,剖腹产术的死亡率仍高达45~80%。1876年意大利波罗(Porro,E. 1842~1902)在一次作剖腹产术时,为了制止不停的子宫出血而不得不将子宫切除,挽救了病人生命。采用这种手术,死亡率从66%降低到25%。此后,剖腹产加子宫切除即被称为波罗剖腹产术,直至今天仍偶被人们所采用。1882年美国的萨恩格(Saenger,M.1853~1903)发表了有关剖腹产的专著,主张手术时在子宫体部作直切口,并强调在缝合时必须将切口对合良好。萨恩格所建议的手术方式即目前称谓的“古典式剖腹产术”。
产科麻醉(参见“麻醉术的发现”条)。
十九世纪,由于外科技术的进展,剖腹产术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其他,对于妊娠的生理病理知识以及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处理方法也取得显著进展。
关于产前检查,十九世纪以前的医生或助产士一般是在产妇临产前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理。十九世纪上半叶,产科医生逐渐认识到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对于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和正常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仅在法国就发表了数十篇有关产前卫生的论文。二十世纪初,英、法、美等国的医疗机构相继开展产前保健,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围产期死亡率。
关于妊娠的生理病理知识。1884年德国的妇产科学者赫加(Hegar,A.1830~1914)对早期妊娠的某些症状与指征(如子宫下段变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843年英国的利弗(Lever,J. C. W. 1811~1858)首先注意到尿蛋白与子痫的关系。1859年辛普森(Simpson)已注意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认为孕妇血中的病理改变是蛋白尿、水肿、抽搐的原因。自血压计在临床广泛施用后,1894年维纳亚(Vinay)发现子痫的高血压症状。但是,这一发现未被临床医家所接受,直到1912年美国的赫斯特(Hirst)和波拉卡(Polak)的临床观察,高血压是子痫的前驱症状才被人们所首肯。
十八世纪,产科医师已认识到骨盆狭窄变形是难产的原因之一。1753年斯梅利首次提出测量骨盆对角径; 鲍德洛奎(Baudelocque,J. L.)创议测量骨盆的骶耻外径。因此,产科医师一方面探究骨盆畸形的原因,如斯梅利观察了佝偻病性骨盆(1752),威廉·亨特报道骨软化性骨盆(1774),内格尔(Naegele,F. K.)则描述了倾斜性骨盆狭窄(1839)。德国学者米夏利斯(Michaelis,G. A.1798~1848)著《狭窄骨盆》(über das Enge Becken)对骨盆变形与狭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书于作者逝世后三年由友人利兹曼(Litzman,C. C. T. 1815~1890)整理出版,迄今所称的“米凯利斯菱形”仍被作为测量骨盆时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标记。利兹曼继承了米凯利斯的工作,于1861年发表《骨盆形状》(Die Formen des Becken)专著,进一步论述骨盆的有关问题。从此,临床医师越加重视骨盆的测量,除应用一般常规测量方法外,1897年德国的艾伯特(Albert)、法国的巴丁(Budin)又采用X射线测量骨盆法。
经过十九世纪学者的努力,产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