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chǎn yè gé mìngпром шлен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出现,以纺织工业技术革新为起点。8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应用于化工、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促使产业革命在19世纪相继完成。因此,传统理论认为,产业革命是指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的劳动方式的转化。但也有人将产业革命的概念加以拓展,认为凡是引起生产方式变革的都可以称为产业革命,有三次产业革命说和四次产业革命说。 ☚ 后工业社会 商业革命 ☛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17世纪到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始于英国,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遍及主要工业部门。继英国之后,在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先后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并使资本主义得以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译作“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度的革命。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1)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商品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对工业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要求采用新技术以迅速扩大生产。(2)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内部分工日益发达,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3)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为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货币财富。(4)自哥白尼开始,至牛顿达到顶峰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为生产技术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5)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产业革命的爆发。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二:(1)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生产技术革命从工具机变革开始,以机器生产机器告终。(2)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排挤了个体手工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棉纺织工业是产业革命的摇篮。工具机的应用,是产业革命的起点。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了英国的工业技术革命;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罗隆德创办第一个水力纺纱厂,诞生了工厂制度,产业革命自此开始由单纯的技术变革转为经济与技术的复合运动;1782年,瓦特发明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应用于棉纺织业,从而使机器生产摆脱了自然力的限制,推动工厂由郊区河边向城市集中。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发展和蒸汽机应用范围的扩大,煤炭、冶金工业也迅速转向机械化生产,并同棉纺织业一起构成产业革命中英国建立的三大支柱产业。到19世纪30年代末,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后步骤——用机器生产机器,英国产业革命至此基本结束,机器体系和工厂制度在主要工业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助于英国技术革命的成果,进行产业革命。法国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美国从19世纪初开始,到南北战争前夕完成;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完成;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完成。由于经济资源和工业基础迥异,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也不相同,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机器大工业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充分显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在产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以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其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从而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❶亦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和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 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但该过程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❷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西方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迄今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新的纺纱机械等技术为特征;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转炉炼钢和铁路为中心;第三次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化学工业和内燃机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的迅速发展,被称为是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见“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亦称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新地理的发现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谋取更多的利润,便要求进行技术革命,采用机器生产; 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密,为机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为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巨额货币资本;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产业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前提。 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其标志是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马克思说: “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资本论》第1卷,第410页)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1735年英国约翰·怀亚特宣布发明纺纱机,从此揭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八十年代制成实用的蒸汽机,产业革命遂迅速扩展到各个部门。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随后,美、法、德、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于十九世纪内,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它也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使两者的矛盾愈来愈尖锐。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又称为工业革命。指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革命。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机械的发明和使用是它的起点。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内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的革命,而且引起整个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起来。 ☚ 产业关联 夕阳产业 ☛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扩大资本主义市场,要求改进生产技术,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同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成熟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工具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它的起点。18世纪30年代英国约翰·怀亚特金布发明纺纱机,揭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80年代制成实用蒸汽机,产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基本完成产业革命。随后,英、法、德、俄、日等也于19世纪内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引起整个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巩固起来。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两者的对立愈来愈尖锐。 ☚ 私掠活动 商业革命 ☛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自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于1884年发表了《产业革命讲稿》之后,这个名词已从专指英国的产业革命扩大而成为一种通用的提法,它适用于任何地方发生的工业产量迅速增长的情况。这个概念并无确切定义。 “产业革命”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的产业革命作出合理的解释;对导致巨大的、不可逆转的产量增长的最低限度的条件作出估计;对在广泛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广泛的工业化作出详尽研究;从很长的历史时期和全球的角度对“产业革命”这个概念作出估计;经济学家们对有关“产业革命”的思想的反应;“产业革命”这个概念对政策制定者的用处。 英国产业革命。对英国的“产业革命”作认真的解释是从19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起初的解释是列举式的,这种方法实际上包括了古典的英国产业革命的必要条件,其中有许多也是普遍适用的。在列举中比较突出的是涉及政治方面的条件,即要求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以及不要妨碍贸易,国家必须在尽量不妨碍经济增长过程的同时提供稳定的国内条件和满足对外防御的需要。例如在18世纪末,荷兰和英国最接近于具备这些条件。而对英国产业革命的有机的综合的研究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有一些学者采用一种长期的整体的研究方法来对待英国的产业革命,他们不是从一定时间内的具体的英国经验出发,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长时间内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现象来研究。 产业革命的基本条件的研究。W.W. 罗斯托所作的研究就是一般化地确定一场产业革命需具备的条件。他认为有四个占支配地位的重大条件: ❶生产性投资的比重从占国民收入5%以下提高到10%以上; ❷工业中出现主导部门; ❸活跃的发明和革新活动; ❹合适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的结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而且由于它们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多样性,与此相关的孕育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就使得一种不分国家特点的产业革命理论难以形成。罗斯托试图去做,但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 关于国家政权在过去的产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两大派观点,英国产业革命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坚持认为,成功取决于使国家脱离经济。至少也要使国家的作用降至最低限度。这是自由派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德国和日本产业革命的研究者则倾向于强调国家的指导作用。他们认为,在世界工业化的现时条件下,国家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了这样的观点:对现代技术的需求必须考虑到研究和开发、资金来源、教育制度,以及需要从长安排先后次序等,这种需求只能在国家的建设性指导之下才能得到满足。 ☚ 比较经济史学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社会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根本变革。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身包含着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在古代历史上,原始公社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改变了人完全依靠采集和猎取自然界的动植物而生活的生产体系; 奴隶社会中商品生产的产生,出现了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均体现了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飞跃,属于产业革命的范畴。狭义的产业革命,系指工业革命。 ☚ 第四产业 大经济 ☛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标志为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