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群体内个体间的各种交配方式。一般分随机交配、遗传同型交配、遗传非同型交配、表型同型交配和表型非同型交配五种基本交配类型。不同交配类型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育种家进行动植物改良时,总是先在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然后作出使之交配的决定。选择和交配系统是育种家进行品种改良的两个最基本工具。 随机交配 指群体内的个体,不管其基因型、表现型如何,都有相等机会与任何个体交配。每个个体又有相同的活力和结实力,因此对下一代有数量相同的贡献。这种群体称之为随机交配群体。如果群体有足够数量又没有外来因素诸如选择、漂变和迁移的影响,随机交配群体的各世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变,可用哈迪-温伯格公式进行计算 (见遗传平衡)。 遗传同型交配 指群体中密切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机会超过随机交配的交配系统,通常把这种交配系统称之为近亲交配。 遗传非同型交配 指在种内亲缘关系远的个体间交配机会超过随机交配的交配系统。例如品种间杂交或同一品种内的不同系间交配。动植物育种家经常提到的异交或杂交都是属于这种交配类型。异交和杂交的遗传效应与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相反,导致基因型杂合化,其第一世代杂合化程度最大。这种交配增加杂合位点,有掩盖不利的隐性基因的效应,被经常利用于杂种优势育种。 表型同型交配 指群体中表型相类似的个体间的交配机会超过随机交配的交配系统。由于具有类似表型的个体的基因型有某种程度相近,其遗传效应与遗传同型交配相似。但在那种受多数基因位点影响且遗传力小的性状,则表型同型交配朝向等位基因纯合的进程缓慢下来,甚至使群体内残留的杂合体处于平衡状态。 表型非同型交配 群体中表型性状不相同的个体间交配机会超过随机交配的交配系统。其遗传效应恰与表型同型交配相反。具有完全显性的一对基因(A,a)的情况,开始世代的交配将是AA×aa,Aa×aa两种类型。由于两种类型的交配都不能产生纯合的显性,因此第一代交配后的所有交配都是Aa×aa类型,产生两种后代,都象亲本,并且比例相等。生物性别决定系统中的交配方式xx与xy,导致雌雄性1:1的比例,是典型的表型非同型交配。在表型不同而基因型相同时,则遗传效应与遗传同型交配相同。 各种交配系统在真核生物中都是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而完成的。在真菌和半知菌内存在准性生殖,基因型不同的菌丝能彼此结合,形成异核细胞,或细胞核融合成二倍性核,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交换,而实现基因重组。 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有性繁殖生物的交配方式。可分为随机交配和非随机交配两大类。高等动物和异花授粉植物的交配方式属前者,可使基因在群体中有充分自由组合的机会。自体受精动物及自花授粉植物等的近亲交配属于后者,极大地限制基因重组,并可促进等位基因的纯合。介于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之间的常异花授粉植物也属后者。育种家和遗传学家们为了研究的需要,常设计一些交配系统。美国遗传学家赖特(S.Wright)将它们分为4类:遗传型同型交配、表型同型交配、遗传型非同型交配和表型非同型交配。此4类均属非随机交配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