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中叶开始的交通与通讯变革的一种赞誉性用语。19世纪中叶,欧美主要国家陆续完成工业革命,为了与这一革命相适应,一场交通通讯方面的变革持续了二三十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了这种变革的必然性,写道:“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通讯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1页,译文有改动)恩格斯在他补写的《资本论》第3卷第4章中,对这一革命的主要表现作了如下论述:“近50年来,交往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陆地上,碎石路已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美国和印度,由于交往工具的这种变革,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因而失去了这两个危机策源地的爆发能力的大部分。……参加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同上,第25卷第85页,译文有改动)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形成了“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同上,第23卷第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