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亡戟得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先秦寓言。战国末年卫国吕不韦撰。《吕氏春秋·离俗览》: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 亡财疑邻 门者捐水 ☛ 亡戟得矛 齐晋相与战。平阿①之余子②亡戟得矛,却③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④之孤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⑥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⑦战而死。(《吕氏春秋·离俗》) 【注释】 ①平阿:地名。②余子:官名。③却:退却。④高唐:地名。⑤孤:官名。⑥亢责:抵抗责备。⑦遂:终于。 【译文】 齐国和晋国交战时,平阿的余子丢失了一支戟,捡到了一支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他问路上的陌生人:“丢失了戟捡到矛,可以归队吗?”陌生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失掉一件兵器又得到一件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归队的?”往回走的路上,他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的官叔无孙,余子就挡在他的马前,问:“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归队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怎能逃脱罪责呢?”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他跑步前去赶上了战斗,终于战死在疆场了。 【评说】 “亡戟得矛”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这个故事牵涉到概念间的属种关系(见前面“属种关系”图示)和对立关系问题。“对立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的两个种概念,外延完全不同,而且两个概念外延相加小于它们共同的属概念。例如:“矛”和“戟”之间就是“对立关系”(它们的外延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相加之和小于属概念“兵器”的外延);而“矛”和“兵器”、“戟”和“兵器”之间则是“属种关系”。 过路人和叔无孙的回答都有道理,但着眼点不同:过路人着眼于概念之间的“同”,他找出了“戟”与“矛”共同的属概念——“兵器”,认为“戟”与“矛”都是“兵器”的种概念,都是兵器的一种,因此失戟得矛,算不上什么损失。而叔无孙着眼于概念外延的“异”,他看到“戟”和“矛”是对立概念,各有各的外延,不能互相代替,认为戟是戟,矛是矛,失戟得矛,还是弥补不了失戟的损失。实际上,“戟”和“矛”既有“同”的一面,即二者的外延都包含在共同的属概念“兵器”的外延之中(这是从属关系,即“兵器”是属概念,“戟”与“矛”都是种概念);同时二者又有“异”的一面,即“戟”与“矛”这两个种概念之间又是相互排斥的(这是对立关系),“戟”的外延中没有“矛”,“矛”的外延中也没有“戟”。 亡戟得矛指齐晋相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之事。《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 亡戟得矛丢了一杆戟,得到一支矛。原指得失是否得当,难于明确判断;比喻有得有失。战国时,齐、晋两国爆发战争。一个来自平阿的士兵在混战中丢失了戟,得到了矛。后退时,士兵闷闷不乐,他问行人:“我丢了一杆戟,捡回一支矛,可以回去吗?”行人回答说:“戟和矛都是兵器,丢一件捡一件正好相抵,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过了一会儿,士兵遇到了高唐守邑大夫叔无孙,并拿同样的问题问他,叔无孙回答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亡戟而得矛,怎么好交代呢?”士兵返回作战,最后战死。(见《吕氏春秋·离俗》)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丢了戟获得矛。比喻得失相当。戟、矛:古兵器。 ☚ 贪小失大 亡羊得牛 ☛ 得失相当 得失相当够本 有得有失 有失有得 亡戟得矛 得失相半 得失参半 ☚ 因小失大 得到 ☛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喻指人生常常有失有得。 ☚ 福由心造 否极泰来 ☛ 亡戟得矛丢失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亡:丢失。戟:古代的一种兵器, 长柄,头上装有月牙状的利刃。矛: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柄,头上装有枪头。 《吕氏春秋》卷十九: “齐晋相与战,平阿之馀子,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wáng jǐ dé máo丢失了戟而得到矛。形容有失有得。《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亡戟得矛有一年,齐国与晋国发生了战争。 亡戟得矛wáng jǐ dé máo亡:丢失。戟、矛:古代兵器。丢失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 亡戟得矛wángjǐ-démáo《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齐邑名。余子:周代兵制,每户一人为正卒,其余当兵的为羡卒,即“余子”。亡:丢失。戟、矛:两种兵器。却:后退。高唐:也是齐邑名。孤:官名。叔无孙:高唐守邑大夫。亢:抵,当。后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得有失。 亡戟得矛wánɡ jǐ dé máo丢失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得有失。而得失是否相当,则看法有所不同。《吕氏春秋·离俗》载,齐晋之战中,齐国平阿的一个小青年在战斗中亡戟得矛,心中不快,不知能否回去。有人说两者都是兵器,是可以回去的;有人却说两者是不同的兵器,回去是无法交待的。 亡戟得矛wángjǐ-démáo〔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 亡戟得矛wáng jǐ dé máo戟、矛:古代兵器。即丢失了一件兵器却又捡回一件兵器。比喻得失得当。《吕氏春秋·离俗》:“齐、晋两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