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亚细亚的孤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长篇小说。吴浊流著。1946年在日本出版,原名《胡太明》。小说描写了胡太明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反映台湾人民在铁蹄下的呻吟和觉醒。胡太明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去农村当小学教员。后因爱情生活的波折,一度赴日留学,埋头读书。学成后又返大陆,但他仍找不到出路,其间因他是台湾人而被误认为日本间谍而投入监狱。出狱后转回台湾,又被日本特务怀疑是间谍,被强征入日本军部当翻译。在随军生活中,他目睹日军的暴行。爱国青年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事迹,终于使他从苦闷彷徨中自省,认识到自己“孤儿意识”的弱点,决心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重返祖国大陆,在大后方为抗日救亡事业贡献力量。小说故事错综多姿,乡土色调浓厚。“孤儿意识”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因而被评为是“一部雄壮的叙事诗”。 ☚ 先生妈 波茨坦科长 ☛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长篇小说。吴浊流著。1943至1945年用日文写成。1946年以《胡志明》为书名在台北出版,1959年6月杨召憩以《孤帆》为书名首次将作品译成中文。1962年台北华南出版社出版了傅恩荣的中译本《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解释主人公原定名“胡志明”时说: “原来我命此名很多寓意,日据时代的台湾人象五胡乱华一样被胡人统治,台湾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要志明,此明字是指明朝汉族的意思,而且这个胡字可通何字,所以可以解释‘怎么不志明呢?’”可见作品的主旨在于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小说塑造了胡太明的形象,通过他从亚细亚孤儿到祖国真正的儿子的曲折道路,抒发了沦于殖民统治的无根孤儿的深痛巨哀,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台湾人民的命运与大陆人民的命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主题思想。作者以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广阔背景,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和众多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岛内的秘密斗争,大陆上的抗日热潮和反侵略斗争,以及台湾封建主义的颓废腐烂,都得到了真实的写照。全书人物众多,其中有蛮横的征服者、数典忘祖的败类、无端歧视台湾人的国民党官吏、醉生梦死的新女性、死守正统的老儒、反战日人、正义学生、满腔仇恨的百姓、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叶石涛《吴浊流论》)。小说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章回小说体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采取白描的手法,加上台湾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这部作品代表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是台湾新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地雷阵 长夜 ☛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长篇小说。台湾作家吴浊流著。1943年起稿,1945年台湾光复前夕完成。作品主人公胡太明生于农村旧式地主家庭。师范部毕业后当了教员,埋头教书,对日籍教师的气焰无动于衷。后因受日籍校长的刺激,于是东渡日本,其惟一的追求是学点本领。返台后想把知识献给故乡,但失业迭起,民不聊生,陷入绝望的深渊。到了祖国大陆,所见也是一团漆黑,故又潜回台湾。不久,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被强征入伍,派往广东充当日军翻译。此时目睹了日寇对中国人民的屠杀,为爱国青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动,从而克服了“孤儿意识”,由漠不关心政治而走上了反抗日寇、救助祖国的道路。作品反映了台湾青年知识分子觉醒、成长的曲折历程。全书由5篇共48章组成,篇篇紧承,章章相扣,颇有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特点。 ☚ 白毛女 王贵与李香香 ☛ 《亚细亚的孤儿》ya xi ya de gu erOrphans of Asia →吴浊流 (Wu Zhuoli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