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標準量器,包括龠、合、升、斗、斛五部分,故名。其器爲圓柱體,上爲斛,下爲斗,左耳爲升,右耳爲合、龠。其容量以黄鐘律管所容爲一龠之標準,二龠爲合,十合爲升,十升爲斗,十斗爲斛。《漢書·律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黄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爲合,十合爲升,十升爲斗,十斗爲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爲斛,其下爲斗,左耳爲升,右耳爲合、龠。”顏師古注:“鄭氏曰:‘庣,過也。算方一尺,所受一斛,過九厘五豪,然後成斛。……’師古曰:庣,不滿之處也。”案:此謂邊長一尺之正方形的對角線不足於斛的圓徑,須於兩端各加九厘五毫,方爲圓徑之長。參見本類“新莽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