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经

五经

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 礼部   四书 ☛

五经

 五经何谓?《易》、《尚书》、《诗》、《礼》、《乐》、《春秋》也。
 

汉·班固《白虎通义·五经篇》


 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经典一》


五经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五经

 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孔子为了教育学生,对所收集到的古代文献资料,加以选择、修订和整理,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后世称作“六经”。秦始皇焚书,以上文本散失。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所编定的教材,定为五经(乐经失传),立于学宫,这是五经名称正式命名之始。汉成帝时,刘向搜集各种文本,进行勘比,排错匡正,核定五经。汉灵帝熹平年间,大学士蔡邕等人再次勘校订正,将五经刻石立在太学,世称“熹平石经”,被定为官方的标准经文读本。唐朝又在对五经考订的基础上,颁布了孔颖达等学者编写的《五经正义》定为“明经科”考试的依据。明朝永乐年间,又编印了一本《四书五经大全》,是当时公私学校均采用的主要的教学读本。

五经 - 可可诗词网

五经

 儒教最早的五部经典,即 《诗》、《书》、《礼》、《易》、《春秋》。儒教原有 “六经”,除上述五经外,还有 《乐》,据说亡于秦火,汉武帝时就只立有五经博士,五经之称即始于此。也有人认为,儒教本无 《乐经》,“乐”包括在 《诗》、《礼》二经之中。“六经” 又称 “六艺”,据说是孔子编定,目的是垂教后世。但事实上,孔子只是 “六经” 的第一个非官方的传人,是传经之人,而不是造经之人。孔子生当春秋末世,眼见自己倾心向往的文化传统将坠于地,于是以复兴这一文化传统为己任,自谓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将本是王官文化的 “六经” 传到了民间。古代学者有 “六经皆史” 的说法,其实,古代的 “史” 就是 “经”,正如《旧约》既是犹太民族的古史,又是犹太民族的 《圣经》。《庄子·天下》论“古之道术”,即以 《诗》、《书》、《礼》、《乐》 为言,说:“《诗》 以道志,《书》 以道事,《礼》 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 以道名分。” 而 “古之道术” 在宗教,“六经” 既是古史,又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 (宗教经典),是孔子之前历圣 (王) 相传的 “道统”(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 所在,而不是私家著述。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在确立了以 “继周” 为主题的文化建设路线后,便设立了五经博士,以儒教为国家宗教,而儒教经典阐释学遂居于众学之首,类似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号称“经学”,与作为诸子之学的 “儒家” 一分为二。直到西学东渐,王朝时代结束,五经才失去了其宗教神学的意义。

五经

(一) 儒家五部经书《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其《礼》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不包括《左传》,后世连《左传》 言之。这五部书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广。
(二) 中医以《素问》、《灵枢经》、《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为五经。

五经wǔ jīng

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算起~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七三·1772)

五经

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经》(后世指《礼记》)《春秋》。《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贯六艺。”《梦溪笔谈·技艺》:“五代时始印~,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五经

❶五脏的经脉。《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❷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穴,分别位于第一至五指远端的指腹上。参见各条。《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五经者,五指头之经络也。心经在中指,肝经在食指,脾经在大拇指,肺经在无名指,肾经在小指。运者以我食指运小儿五指头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结,开咽喉胸膈中闷塞,以及肚响腹胀、气吼泄泻诸症。”

五经

五经

儒家五部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开始有“五经”之称。它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诗》也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大抵为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风》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民歌,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雅》和《颂》大多是歌颂统治阶级的作品。《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大量地运用了赋、兴、比的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富有艺术感染力。它对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广泛的影响。《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删而成,其中有一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的,有一部分是东晋梅颐伪造的。《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通过卦卜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其中提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观点。《礼》亦称《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17篇。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原为鲁国史书,据传后经孔子整理删改而成。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五经”和“四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后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它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历史资料。

☚ 六艺   四书 ☛

五经

❶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汉文帝时,以《诗》列于学宫,置诗经博士。景帝时,继以《春秋》列于学宫,增春秋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则五经均列于学宫。东汉王充指出:“夫五经亦汉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义,皆出其中。”(《论衡·程材》)经学遂成为封建社会的官学。隋唐建立科举制度后,五经不仅作为士子必读之书,也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❷“五经科”的简称。

五经

推拿部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分别位于五指末节掌面,由拇指起依次为脾、肝、心、肺、肾五穴。主要用以治小儿大小便不通、咽胸闷塞、腹胀气喘、泄泻等。

五经

093 五经

儒家经学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 《尚书》。《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 《礼记》,称为 “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85篇和《小戴礼记》49篇。《大戴礼记》多数篇章失传,现在所说的《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春秋》是一部鲁国编年体的历史。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

☚ 师说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

五经

069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5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五经”中有我国古代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将此书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科举考生的必读教科书。

☚ 四书   银雀山竹简 ☛
五经

五经Wujing

儒家的五种经典, 指 《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 (前136) 设立五经博士, 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 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 旧称 “十翼”, 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 其后分为夏、商、周书, 以后才称为 《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 汉代还有 《古文尚书》, 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 《诗》 的有齐、鲁、韩三家, 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 未得立。后来, 三家诗亡缺, 毛诗独传, 因此 《诗》 又称 《毛诗》。《诗》今存305篇, 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 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 《仪礼》, 后世指 《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 《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 《小戴礼》, 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 以春秋代表四时, 故名 《春秋》。现存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 (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 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 初税亩   老子和《道德经》 ☛
五经

五经

儒家经典。为《礼》、《易》、《诗》、《书》、《春秋》的合称。自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五经在宫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后诸朝的宫廷教育,亦将五经作为主要内容。其中《礼》,为《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为孔子删定西周《士礼》 (又称《仪礼》或《礼经》),共十七篇。《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旧传为孔子作。《诗》为孔子所删定,分《风》、《雅》、《颂》三类,是西周到春秋的民歌、乐歌的汇集。《书》即《尚书》,为上自唐尧下至秦穆公的诏令文告等文献资料汇编,经孔子删定为百篇。《春秋》亦称《春秋经》,是孔子根据《鲁春秋》整理而成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 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的历史。五经作为宫廷教育和官学教材之后,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儒学者的注重,反复注释疏证,至唐代贞观年初国子祭酒孔颖达综罗百家注疏之长,撰定 《五经正义》,被官定为法定教材。自唐以后,历代宫廷教育均以《五经正义》为范本。

☚ 四书   老子 ☛
五经

五经Wujing

《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全称最早见于汉武帝时,儒家的经学典籍。“五经”与“四书”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教材,记载和论述了当时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教育、伦理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等各方面的重要依据。“五经”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后学不断整理流传下来的。《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3类。《风》亦称“国风”,《诗经》中共有15国风;《雅》分为《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西汉初存的28篇称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易》亦称《周易》、《易经》,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是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礼记》。《礼记》共收集秦以前各种礼仪的专著49篇。《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等。后又有专门解释《春秋》的《左氏》、《公羊》、《榖梁》三传。“五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中影响最大。“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就确定了其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以后历代统治者都以“五经”为官、私学的主要教材。

☚ 四书   六艺 ☛

五经

《五经》Wujing

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始称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义·五经》)由于经籍及其注疏有今文、古文之别,五经在各代所指不完全相同。从宋代开始,有“十三经”之称。其后通行的五经及其注疏,大都以南宋后刊行的《十三经注疏》为本。《易》即《周易》,亦称《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它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今通行本用魏王弼注、晋韩伯康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今通行本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今通行本是《毛诗》,用汉代大小毛公(毛亨、毛苌)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礼》在汉时指《仪礼》,王安石尊《周官》,废《仪礼》;朱熹仍用《仪礼》为经,而将《礼记》等附在“本经”之下,今通行本包括《仪礼》、《礼记》、《周礼》三书,合称为“三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制度的史料丛编。《周礼》、《仪礼》都用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用郑玄注,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相传经孔子之手修订,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古代经文和三传分列,今分载在各传之前,通行本 《春秋左传》用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用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用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五经自唐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也成为封建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工具。

☚ 六艺   四书 ☛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五经”。


五经

儒家五部经典。汉武帝时列为《诗》、《书》、《礼》、《易》、《春秋》。长期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教科书。

五经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因《乐》已散失,而使六经减为五经。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

☚ 互动   韦伯 ☛
五经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书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 六艺   四书 ☛
五经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书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 六艺   四书 ☛

五经五經wǔ jīng

❶指《诗》、《书》、《易》、《礼》、《春秋》儒家五种经典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医》:“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❷指五脏的经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脾,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五经

五经

儒家的五部经典。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2年)始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并传授儒家之《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时《乐》经已亡),史称“五经”。经学由此进入政治仕途。

☚ 五常   五经翼 ☛
五经

五经

五经是推拿特定穴位的名称,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这些穴位都在手部,是最常用的推拿特定穴位。推拿五经穴位能影响脏腑功能,在使用这些穴位时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法或泻法。如果患者经过辨证是脾虚,则用补脾经手法,而不能采用泻脾经的手法。虽然古代医学家对于这些穴位的位置看法不一,但目前在临床上已有了较为一致的通用位置。
脾经 又称“脾”、“脾土”,有两个位置,一个位置是拇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另一个位置是拇指桡侧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认为,大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并与背上右筋、天枢穴、列缺穴和足三里穴有内在的联系。推拿脾经,常用旋推法和直推法,也用掐、揉等手法。在推脾经穴时,有补泻之别。“补脾土”有二种方法:一种是旋推拇指远端指骨的腹面; 另一种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泻脾经”,又叫“清脾土”,由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身体虚弱,乳食不进,饮食不消,食后胀满,人事不省,用补脾土之法。如热甚,可略用泻法。痰食诸症,可以先用泻法,然后再用补法。清·《幼科铁镜》认为,“补脾土”有人参、白术之效,泻脾土有灶土、石膏之功。
1962年有人对24名(其中男性14名,女性10名)健康青年用补脾土的方法进行推拿,测定其胃液分泌量和胃液酸度,观察到补脾土后,胃液酸度有较明显的增加,而胃液量的变化不甚显著。后又对11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6名)健康青年用补脾土法进行推拿,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进行了测定,观察到补脾土可促进对蛋白质的消化,淀粉消化时间缩短者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减少,唾液分泌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减少。
自大指脾经穴起,经大鱼际、小鱼际,弧形地推向小指肾经穴处,称为“运土入水”,此法能治疗小便赤涩及泄泻等症。《幼科推拿秘书》认为: 自脾土穴推至坎宫穴为运土入水,可治疗便秘;自小指肾经穴起,经小鱼际、大鱼际弧形地推向大指脾经穴处,称为“运水入土”,此法可治疗脾胃虚弱及痢疾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认为,本法可治疗小便赤涩;自小指肾经穴起,经小鱼际弧形地推至𦙀门穴,也称为运水入土,能治疗大便秘结、 身弱腹起青筋及泻痢等,见《幼科推拿秘书》。
肝经 又称“肝”、“肝木”,它有四个不同的位置:
❶无名指近端指骨的腹面;
❷无名指中节的腹面;
❸食指中节的腹面;
❹目前通用的位置为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幼科推拿秘书》认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并与小天心穴和太溪穴有内在的联系。推拿肝经,有直推法和旋推法的区别,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用直推法,即泻肝,称为“清肝木”、“推肝木”,用此方法,能清肝热,但在“清肝木”时,须同时用“补脾土”之法。旋推本穴,可止咳嗽。《幼科铁镜》认为直推食指泻肝,有桑皮、桔梗之功;旋推食指止嗽,有五味子、款冬花之效。
心经 又称“心”、“心火”,其通用位置为中指远端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按摩经》认为,本穴的位置因性别不同,男性位于中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性则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幼科推拿秘书》认为,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中指,并与背左筋、心俞穴、中冲穴和涌泉穴相通。本穴常用掐法和推法。心经宜清不宜补,从中指的远心端推向近心端,称为“清心经”。推心经,能退热发汗、行气通窍;掐心经,能通利小便、发汗、止咳。主治心火妄动、口疮弄舌、眼赤红、小便不通,脾虚吐泻、咳嗽发热、惊搐和烦躁等症。
肺经 又名“肺”、“肺金”,目前通用位置为无名指远端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按摩经》认为,本穴的位置男女不同,男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常用推法、掐法和揉法,能止咳化痰、发汗、祛风,主治咳嗽痰喘等症。《幼科推拿秘书》认为,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并与膻中穴和风门穴相通。
肾经 又名“肾”、“肾水”,其通用位置为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自小指远心端推向近心端,称为“清肾水”,能通利小便。治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症。自近心端推向远心端,称为“补肾水”,治疗肾虚、小便短及汗多等病症。《幼科铁镜》认为,“补肾水”有杜仲、地黄之效。《幼科推拿秘书》认为,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与目之瞳孔、合谷穴和大敦穴相通。

☚ 天门   八卦 ☛

五经wu jing

the Five Classics,namely,The Book of Songs,The Book of History,The Book of Changes,The Book of Rites,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五经wu jing

the Five Classics,namely The Book of Songs,The Book of History,The Book of Changes,The Book of Rites,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五经wǔ jīng

meridians of five zang-organs

五经

学术类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汉文帝时,以《诗》列于学官,置诗经博士。景帝时,继以《春秋》列于学官,置春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2),“置五经博士”,则五经均列于学官,五经之称始见于此。《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故东汉王充指出:“夫五经亦汉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义,皆出其中。”(《论衡·程材》)经学遂成为封建社会的官学。

五经

五部儒家经典。即 《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


五经

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五经

儒家的五部经典。为《礼》、《尚书》、《易》、《诗》、《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其中的《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来又和《左传》合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