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拳
南拳之一。又称五祖鹤阳拳,传自清咸丰年间福建省晋江安海镇邦美村蔡玉鸣。该拳综合当时盛行于闽南一带的白鹤拳、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和猴拳。其中,以鹤拳为根基,具有“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和罗汉步”,还渗透了凤阳拳师的技法,故又称“五祖鹤阳拳”。蔡氏主要门徒有三支:一支是永春林九如,二支是南安沈阳德,三支是厦门杨捷玉。五祖拳在福建厦门、晋江闽南一带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广为流传。
练习要求“鹅头蜻蜓腰”,即头正项直,尾闾要落,腰似蜻蜓,轻灵活泼。又曰“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手法上讲究“吞、吐、浮、沉”四个字,冲拳先松后紧,欲发先收;发劲时先柔后刚, 以气催力。技法上强调以静制动,以虚击实,以速御迟。该拳步型较多,基本练法有两种:一是十趾抓地,步法变化比较轻盈;一种是十趾朝天(即为“十指翘”),步法稳健落地重。无论哪种练法都要求“紧裆抿胯”即完成马步时,两大腿股四头肌要稍向内侧(裆中)夹束,形成“紧裆窄马”的架式。
其特点是多短打,门户紧,现在流行的拳套约有七十多套,分“八步头”(即起势由八个动作组成)和“六步头”(即起势由六个动作组成),前者偏刚勇,后者偏柔和,练习者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爱好等条件来选择。
五祖拳
南拳拳术之一,又称五祖鹤阳拳。此拳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蔡玉鸣综合了白鹤、猴、罗汉、达尊、太祖五种拳法而编成,故称五祖拳;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拳为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创造,故名“五祖拳”。
五祖拳特点是多短打,门户紧,拳势烈。在练法上要求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该拳对桩功要求很严,腿法中平,步形较高。练法有两种:一种是十趾抓地,步法变换比较轻盈;另一种是十趾朝天(即“十指翘”),步法沉稳,落地较重。手法上讲究吞、吐、浮、沉,冲拳先松后紧,欲发先收。发动要先柔后刚,以气催力。五祖拳有个重要动作叫“摇身抖甲”。就是在做“双抖手”时急速摇身晃膀,使腰部、肩胛部乃至浑身发出一股弹劲(或叫“撞抖劲”),其势甚猛。有时还配以提气撼声,运转丹田之气。
据不完全统计,五祖拳有七十多套,包括“八步头”起势和“六步头”起势两种(指起势由八个动作或六个动作组成)。“八步头”起势重偏刚勇, “六步头”起势重偏柔和。五祖拳在福建省流传较广。菲律宾、新加坡一带也有人传习。